道达尔能源徐忠华:能源转型应循序渐进 不能忽视能源安全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宫宏宇2022-09-13 14:56

助力低碳减排,实现“双碳”目标。在全球社会积极向低碳转型的浪潮中,能源企业扮演何种角色?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
 
9月7日,由致公党中央和北京市政协共同主办、中国新闻网等承办的“海创论坛·2022”在北京开幕。会后,道达尔能源亚洲研发副总裁、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组主席徐忠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记者:今年海创论坛的主题是“践行‘双碳’战略 汇聚绿色动能”。您如何理解双碳目标和绿色动能?
 
徐忠华:这个主题非常切合当前能源发展的潮流。能源企业目前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能源安全,也就是如何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民众提供经济性、绿色低碳的能源产品和解决方案;二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目前道达尔能源的核心业务还是石油和天然气,同时积极发展低碳新能源业务。我们暂时还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每年近4千万吨。“双碳”目标意味着能源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道达尔能源也设定了详细的减排路径图,计划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记者:道达尔宣布,到2030年实现每年生产100万吨绿色氢气的目标,以及约3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在您看来,企业能源转型面对着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徐忠华:数年前,道达尔能源的定位还是国际性油气公司。在油气行业内,公司只需致力于打造油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的先进技术,和复杂项目的管理能力。同时,油气作为一种大宗易耗品,市场供需也较为平衡。
 
目前,公司致力于向国际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与油气行业不同的是,新能源行业竞争更为激烈,技术进步和迭代都十分迅速,企业间差异性较小,技术门槛低。因此,对于正在转型的油气企业来说,如何重新建立技术竞争力,提供独特、成熟、经济和可靠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是一个新的挑战。
 
此外,从整体来看,能源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转型过程中应着重关注能源安全。今年部分地区的极端天气让人们意识到低碳转型的紧迫性。然而,转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能源安全。如,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欧洲正面临着天然气紧缺的难题,有国家已决定重启国内的燃煤电厂。
 
记者:对于道达尔来说,中国市场有怎样的地位?您如何看待道达尔多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的营商环境?
 
徐忠华:作为一家外企,道达尔能源进入中国市场已有四十余年。毫无疑问的是,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道达尔能源在华业务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期。迄今为止,集团在中国投资了30余家公司,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太阳能、润滑油和加油站、充电桩、储能、汽车零配件等领域均有布局,业务线十分广阔。目前集团正积极寻找风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机会。
 
改革开放不仅有利于中国,也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提供了广阔的机遇。跨国公司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随着中国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合作也将不断拓宽和加深。
 
记者:“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国际合作和政策支持。中欧能源合作有何新进展?道达尔在中国的低碳创新项目有哪些新进展?
 
徐忠华:低碳是公司在中国重点的投资方向。从太阳能、风能、储能,甚至充电桩,道达尔能源正积极寻找中国合适的商业项目和商业伙伴,希望能够加强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道达尔能源不仅在中国做生产,还在中国做创新。我们正在成都参与建造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化学链式燃烧(CLC)技术工业化中试装置,其能在生产蒸汽的同时,捕获高纯度二氧化碳,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捕集能耗和成本。未来可以广泛应用于炼化、发电、热力、气化等各个领域,帮助低成本大规模减排。
 
该项目属于中欧污染物减排技术研究计划,由中国科技部与欧盟委员会共同资助。除了道达尔能源外,项目参与者还包括清华大学、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挪威科技工业研究院(SINTEF)、法国石油研究院等。
 
这些创新项目落地在中国,但其成果将服务于全世界的双碳试验,造福全人类。
 
记者:对于能源企业转型的未来方向,您认为重点在哪里?
 
徐忠华:在能源转型和践行“双碳”战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推进大批高质量的碳中和项目落地。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建立开放的国际合作生态圈,让包括政府、企业、研发机构、智库等各领域的人才参与进来,推动实现高效的能源转型,并要关注特定产业的下游市场,拓宽应用场景。例如,氢能在中国很热,但在大规模应用用前,不仅需要关注清洁氢的生产和运输,还应关注清洁氢的应用终端多元化,大家齐心协力,推动新产业价值链的孵化和成长,建立国际产业链生态圈至关重要。
 
二是促进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有商业模式、政策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去年,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组和中国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一起,成立了中欧能源创新平台,致力于推动中欧能源创新和产业合作,特别是低碳新能源领域,包括氢能、风能、储能和智慧能源等。我们应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以创新的形式推动高效的能源转型,践行“双碳”战略。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