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伟:形成工业低碳发展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碳交易网2022-08-19 10:15

  日前,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工业领域碳达峰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这是深入落实“双碳”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助力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领域是“双碳”战略的重点领域,其低碳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整体“双碳”水平。改革开放至今,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加的同时,能源消耗总量也随之提高。实施“双碳”战略,大幅降低碳排放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抉择。
 
  近年来,我国工业领域“双碳”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新能源快速发展,工业领域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深入推动。不过也要看到,一些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实现“双碳”目标仍然任重道远。我国工业化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钢铁、石化、水泥等传统“三高一低”产业占比大,制造业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升级。我国能源结构仍然具有“高碳”特征,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能源仍将以煤电油气等传统能源为主,只要这一结构性问题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资源环境问题就可能持续存在。而我国的能源消耗仍有增长趋势,能源资源管理仍然比较粗放,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工业领域实施“双碳”战略,是我国整个工业体系多层次、多领域、系统化提高技术水平、改革体制机制、转换增长动力、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我国工业领域实施“双碳”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强化技术进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绿色能源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对此,一方面要依靠技术创新推进“双碳”战略。工业领域实施“双碳”战略,根本还在于创新。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层面,应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低碳、零碳、负碳等领域的技术升级,加强全产业链、跨产业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低碳工业流程再造。强化数字技术和低碳技术互动,以数字技术降低碳排放,同时降低数字技术本身的碳排放,实现数字化与低碳同步转型、良性互动。在推动工业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的层面上,应加快推进绿色制造,推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造就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控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能规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层面,应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推动利用清洁能源,持续提高风、光、水、核等零碳能源占比。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层面,应深入推动管理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系统性改革有利于核心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应焕发制度红利,依靠市场力量推动技术进步、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
 
  另一方面要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双碳”之路。纵观世界工业史,一些发达国家历经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经过粗放式发展阶段,凭借技术优势,把高污染、高消耗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从而解决本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能效仿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模式,而是要走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双碳”之路。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整个工业体系乃至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立体化、根本性转变,在此基础上实现“双碳”目标。
 
  王琛伟(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