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生态视角建设碳中和社区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单元,是践行低碳理念的重要空间载体。深圳市在建设碳中和社区时,除了注重节能和建筑碳排放等硬实力之外,还关注到人文生态软实力的提升,将碳中和社区建设与激活本地文化、改善社区微型生态环境、基层治理、党建等结合在一起,在社区层面进行创新探索。
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社区是深圳首批近零碳社区创建单位。这里面朝大海,四季花开,绿意葱茏,被誉为“三面青山环碧海,银滩秀峰半城湖”,社区独特的海洋文化生态价值,近年来也得到人类学研究者的重视。盐田区通过净山净滩、零废弃生活、社区共建花园等行动,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
绿色建筑和厨余垃圾处理等方面,积极探索碳中和社区建设的人文生态之道。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文忠说,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生态环境领域也承担着引领示范的历史使命,正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生态学者南兆旭,最近在深圳推动设立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与生态价值的微型自然保护点,目前首批20个遍布深圳的微型自然保护地规划已出笼,有的小的保护地就在社区中。他说:“人与其它两万多种生命在深圳这个城市是共存共生的,包括一鸟一虫,一草一木,更包括蓝天绿水。我们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关注这样一些很小的生态共存区。”
北京大学深圳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教授也认为,“双碳”、生态、环保之类的话题,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自然科学、生物学的话题,实际上是一个人文社科类话题,没有人就没有生态,“双碳”技术只是手段,最终我们还是要通过“人文”的培育和支持,改变人的行为。这在当前更是一个基层治理问题。“换句话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实现近零碳,社区除了需要多方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还要从人文生态视角出发,发掘碳中和社区建设新思路。”
万科公益基金会近年来以“可持续社区”为目标,组织了多种活动不断推动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的关系。在不断提高“硬件”、技术开发与突破的同时,在碳中和建设中更重视“软件”与“人文”的培育和支持。
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万科公益基金会积极参与深圳大梅沙碳中和社区建设,聚焦社区生活废弃物,特别是有机垃圾在地资源化处理方法,在万科的梅沙园区开展黑水虻处理站+堆肥技术研发,取得显著的引领作用。基金会还从提升社区生物多样性、社区文化挖掘入手,与基层社区治理和党建引领相结合,推动大梅沙社区居民参与绿色
低碳生活方式,创建近零碳排放社区,取得不小的进步。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