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方还是按照惯性思维,每到五年规划初期,就开始“大胆”谋划上项目,把能耗控制目标抛在脑后。
中小城市如何在中长期的低碳发展目标和短期的GDP增长目标之间做好平衡?
23日,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0~2021)》(下称《报告》)指出,我国中小城市实现脱碳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碳达峰、
碳中和平衡难度大,吸引投资是未来中小城市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的瓶颈,这些城市还面临着大城市高碳产业的转移诱惑。
这与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在中部某省采访时注意到的现象相印证,该省多个中小城市高碳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进入“十四五”想大上、快上高碳项目的热情不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年初曾表示,一些地方将碳达峰理解成了攀高峰,争空间、摸高峰。而多位
专家表示,不少地方还是按照惯性思维,每到五年规划初期,就开始“大胆”谋划上项目,把能耗控制目标抛在脑后。
南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军锋在报告中分析称,我国幅员辽阔,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极大。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广大中小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但许多中小城市高碳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往往会带来较高的化石能源使用和
碳排放水平。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低碳转型是目前中小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一大重要挑战。
王军锋在调研中发现,在中小城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示范项目的建设十分重要。但这些示范项目建设与实施存在成本和收益平衡的问题,项目巨大的投入成本与其前期运行带来的微薄收益存在突出的运营矛盾。
王军锋认为,利用低碳技术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是中小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手段,而在中小城市,大规模推广应用低碳清洁技术的经济条件并不具备。地方政府用于双碳发展的财政资金相对于所需的巨大资金而言,仍然比较有限。如果没有建立低碳清洁技术的创新、转移和扩散的相关融资机制,可能会导致低碳清洁技术无法在中小城市中得以广泛应用。
多位专家在调研中还发现,随着大城市
碳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将迫使许多企业逐步搬迁到中小城市。这些从发达城市搬迁来的产业,大部分属于能源、原材料初级加工业等,其中有很多都是高碳排放量的产业。但在经济增长的强烈需求下,很多中小城市乐于“承接”。
同时专家们介绍,在城市中,建筑能耗占了很大比重,而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改造任务繁重。尤其是北方地区,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冬季采暖能源系统转变成以
清洁能源为主的供热方式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目前,降低污水处理各环节的能耗、逐步采用碳中和的处理工艺等来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中小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中小城市在“双碳”技术人才引进方面也存在挑战。现有的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适宜于大城市低碳转型场景,无法有效对接中小城市的发展实际,也无法指导中小城市低碳发展战略。
对此王军锋等专家建议,要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向交通发达的中小城市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鼓励中小城市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减碳潜力、可复制推广的领域开展碳普惠建设,出台实施方案,搭建碳普惠制度实施
平台。部分中小城市天然气、地热、风能、水能、农村沼气等清洁资源丰富,可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生物质耦合供热。增加中小城市
绿色碳汇。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牛凤瑞表示,中小城市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根据城市特点推动城市特色发展,彻底改变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格局,增强资源型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