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今冬以来的寒潮则让人们反思气候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挑战,气象学家早已证明极端天气与
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习近平主席1月25日在世界经济
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指出,中国将继续促进可持续发展。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
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中国这么做,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低碳转型的“双目标”,这一重要宣示被中外舆论界称为过去10年最重要的气候新闻、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等新的
碳减排目标。上述目标均比2015年我国在《巴黎协定》上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有所提高,新的
碳减排碳达峰目标提供了碳中和愿景的中期量化指标。
全球气候治理是一项关系人类前途的全球性课题,其治理方案也是各国反复博弈、权衡、谈判的结果。落实碳减排目标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但其具体收益却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各国往往具有强烈的“搭便车”动机。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发展阶段不同,对碳减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知不尽相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的诉求远大于碳减排的诉求,这也反过来激发了发达国家对碳减排效益“公平性”的抵触心理。一个分裂的世界无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性问题应由国际社会成员商量着办,这正是多边主义的要义。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体现了我国坚持
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地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新的碳减排碳达峰目标显示了我国进一步加快能源转型的力度和决心。我国能源消费量大,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过高,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是造成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能源转型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先决条件。未来10年我国会继续大力减少化石能源比例,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根据规划,我国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5%左右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达到1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50个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这是非常有力度的能源转型目标。
新的碳减排碳达峰目标显示了我国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信心。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8.1%,要达到2030年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还需要经济结构逐步脱碳,进一步转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经济转型即从资源依赖型转向技术依赖型,需要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迫切需要发展模式进一步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必然成为未来15年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能。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我国当前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已拥有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基础。我国发展成就显示了巨大的制度优势,中等收入群体的迅速扩张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也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些都是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为应对气候变化,欧盟、英国、日韩等纷纷提出碳中和的时间表及各项低碳技术的发展目标,揭示了碳中和背后的技术经济竞争。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会比发达国家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充分展示了我国的大国责任和国际担当,也决定了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当前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经济社会能源变革的大趋势下,落实碳减排目标有助于倒逼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型,构建起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在大国博弈中取得新的竞争优势。当然,这需要国家、市场主体和社会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积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
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长远看,这是值得的。
(作者:许光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系主任)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