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约束下的新竞争,或令城市迎来再次洗牌的机会

文章来源:财新网碳交易网2020-12-16 22:04

 “未来,我们可以想象的画面是,城际站就在市内,火车在雄安地下穿城而过,市民出行便捷舒适。地面窄路密网,人和车各行其道。这是一座对人友好的城市。”河北省委副书记、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刚曾如此描绘未来雄安的景象。作为对标国际一流的未来之城,雄安寄托了设计师们对绿色、宜居、高效的理想城市的抱负。
 
事实上,除了雄安新区,很多中国“老城市”也已经开始将低碳纳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考量。近年来中国掀起了一股低碳城市建设热潮。国家发改委从2010年开始,共推出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目前已涵盖6个省份、81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等中心城市均在列。总体而言,试点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缺乏有效激励和严格考核的情况下,进展仍显不足。
 
不过,这种“软约束”的状况,可能很快将被打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9月底亲自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城市占中国碳排放的70%以上,承载着中国60%的常住人口。未来二十年,还有2-3亿人会进入城市。城市无疑成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将面临一场低碳约束下的新竞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克等专家认为,未来二十年内,城市可能因此迎来再次洗牌的机会 。
 
国际上,不少著名城市已将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绿色作为核心战略。纽约市2006年发布的面向2030年的城市规划,即名为《更绿色更美好的纽约》。童话之都丹麦首都哥本哈本则在2009年就公布了雄心勃勃、为期16年的气候变化应对计划,宣布建设全球第一个碳中和城市,到2025年实现碳中和。自行车已成为哥本哈根的另一张名片,能源转型也成为全球学习的样板。上世纪70年代,丹麦逾90%的能源依赖进口,因此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经济遭受重创。如今丹麦一半的电力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对于中国城市而言,从现在开始加大力度向低碳转型,不仅仅意味着完成政治任务或是提升品牌效应,更是关乎10亿人的福祉。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城市升温直接威胁着人民健康和安全,不合理的城市规划、高碳出行方式等也无时不在制造拥堵、焦虑并加剧空气污染。围绕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低碳城市有望成为当前城市发展多种矛盾的一种集约式解决方案——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城市更加低碳绿色,并且更加充满活力、宜居友好。
 
把城市作为解决方案
 
相比于乡村而言,城市本身即是一种低碳方案,因为集约就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各国统计数据测算,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村能耗和排放大致是城市的3倍。复杂系统性科学研究中心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长杰弗里•韦斯特在《规模: 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一书中阐述了城市的规模优势:无论在美国、中国、日本、欧洲还是拉丁美洲,城市人口增长一倍,基础设施增长85%就可以了,体现了15%的节约。
 
但是, 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明显滞后。截至2019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曾指出,中国城市化率比国际上处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低了5%-10%。并且,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38%,这意味着还有上亿农民工游走于城乡之间。这种“两栖”状态又导致两头占地、两头建设,也增加了不必要的碳排放。
 
中国想要在全面实现现代化、提升生活水平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碳排放,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并且,须抛弃一些建言者所倡议的“候鸟”模式,而是让农民举家在城市定居下来。
 
“有研究表明,城市的人口密度越高,人均的碳排放和能耗越低。”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任王志高表示。也就是说,不仅要推进城市化,中国还应该基于人口流动规律,提高中心城市承载力,由此带动都市圈和核心城市群发展。这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能耗角度,都是中国城市化的优选路径。 
 
扩大城市规模并不意味着制造“城市病”——这更多是城市规划和治理问题。理想中的低碳城市应该具有紧凑、功能混合、窄马路密路网、公交便利等特征,如此不仅对行人和骑行友好,空间的紧凑和交互也会带来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城市活力和创造力正来源于此。
 
中国不少城市则步入歧途。
 
在片面追求高绿地率、大开敞空间的观念引导下,中国城市普遍建设了大量的高层居住和商业建筑,辅之以大尺度、低密度道路网格局,形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空间丧失了人性化尺度,城市冰冷无趣,缺乏活力。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宽马路、低密度、依赖机动车的新区毫无活力,沦为“睡城”甚至“鬼城”。而综合看来,这样的城市形态平均容积率其实并不高,但能耗将被锁定在较高的水平。
 
这些前车之鉴必须在“十四五”以及更长远的城市建设中加以警惕,避免形成新的“高碳锁定效应”,因为城市的空间、建筑、交通等格局,一旦形成,改变起来非常困难,这将直接影响未来40年后城市能否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王志高看来,能源基金会几年前发布的《翡翠城市》所给出的十项原则,是建设低碳城市应该遵循的标准。例如,其中一些原则表明,在目前的容积率水平下,中国城市完全可以以较高的建筑密度、更人性化的建筑和公共空间尺度营造更宜人和低碳的城市。
 
以碳中和目标为契机,政策制定者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中国城市。集聚是城市的内涵和灵魂。让人自由地进入城市,留下来,以合理的形态聚集,正是一座城市蓬勃的基础,并为低碳生活提供可能。东京都市圈聚集了日本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但依靠发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整个地区的交通依然高效有序。东京23区的公交、步行、自行车出行比重总计达近90%。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