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气候变化依然是重大全球性挑战。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
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在过去的5年里,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致力于探索实践低碳发展道路,并积极推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中国积极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倡议,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成绩
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五年来,中国始终百分之百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始终百分之百地信守对外作出的承诺,顺应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现代化新进程,不断探索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赢。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与贝塔斯曼基金会发布的最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和指示板报告中,在应对气候变化(SDG13)方面,中国取得了快速进步,2019年SDG13得分92.0,排名第72位,较2018年增长22.7分,排名上升了67位。其中,技术调整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化石燃料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被评为“步入正轨”。
中国探索实践低碳发展道路,积极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始终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指导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提前完成2020年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承诺。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增效、能源结构优化、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碳汇增加等方面积极行动。据测算,2018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计下降45.8%,相当于减排52.6亿吨二氧化碳,累计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世界首位,且已经提前达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4.3%;为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能力建设显著增强。中国大力提升农业、水资源、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海岸带和沿海生态系统的气候应对能力,积极加强人体健康、防灾减灾、气候灾害防控预警的应对能力建设。划定生态红线,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总量,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加强资源保护及灾害防控,协同推进增加碳汇,在东部造林空间有限、西部干旱少雨的情况下,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实属“逆势而行”,为全球森林资源的增长做出卓越贡献;农业方面,化肥用量提前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生物质能源快速发展;海洋方面,开展海平面监测评估、蓝色碳汇研究及
试点、海洋生态修复等工作;水资源方面,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2016年实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中国已有28个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
试点。中国还参与发起了全球适应委员会,积极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积极推进行业部门低碳发展转型。截至2019年10月,中国已发布728项国家推荐工业节能技术装备,研究制定715项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截至2019年6月,全国建设800家绿色工厂、79家绿色园区和4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16年至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13%,实现节能量约4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0亿吨。中国持续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等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包括基础统计制度、清单编制和排放核算、企业排放数据报送等。
推进建立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中国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政策与产品创新,探索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新手段和新路径。气候变化主管部门与金融开展部门合作,在绿色信贷的框架下,开展了低碳信贷相关工作,以及气候变化投融资体制机制试点、
气候债券、气候灾害保险等方面的研究。
构建
碳交易市场体系。中国先后制定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
碳市场相关法规和政策,于2017年底启动了全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施行碳排放权交易,目前已初见成效;中国还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遴选了87个低碳省市、51个低碳工业园区、8个低碳城(镇)试点,许多试点地区已提出了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路线图。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社会动员能力。中国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激励企业参与、激发公众积极性等渠道与方式,绿色循环低碳的环保理念对社会行为的塑造能力不断加强,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致力于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呼吁,同全球各国一起采取务实行动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深度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致力于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实实在在、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动力。
积极参与和推进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在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十百千”计划,即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中国积极参与其他多边渠道气候变化议题,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机构的气候变化对话合作;积极组织中-加-欧气候行动部长级
会议,参加“基础四国”部长级
会议等协调对话机制;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不断深化气候变化南南合作。2015年,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2017年9月,中国提出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目下提供5亿元美金的援助,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中国通过技术援助、合作项目、物资捐助等方式,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应对、
清洁能源、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水平。
推进建成绿色低碳发展的“丝绸之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展水电、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有力推动各国能源转型,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表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提供的贷款和融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中国建立了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系统及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为“一带一路”东亚区域气候预测提供主要参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作者:董战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