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规划建设低碳生态措施

文章来源:学术杂志网碳交易网2020-08-21 22:4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在逐渐走进了校园建设规划中,本文结合具体建筑工程,从绿色校园规划建设理念出发,深入解析了绿色校园规划建设中的低碳生态措施应用,针对交通系统、绿色景观和物理环境等方面的规划,提出几点设计要点,并从可再生能源与水资源利用、校园运行等角度展开分析,研讨出相应措施,以供行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绿色校园;建设规划;低碳生态
 
校园是国家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能源消耗的重要对象。规划建设绿色校园,完善低碳生态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对于绿色校园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规划建设绿色校园的过程中,学校要合理设计布局校内的各项建筑、设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校园所处地区的具体情况,优化校园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校园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工程概况
 
某高校建筑面积约33万m2,致力于创建“绿色节能型校园”。随着国家对构建绿色校园的重视,该校在致力于培养高校人才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绿色校园,力求推进绿色建设行业的发展。
 
二、绿色校园建设规划
 
(一)校园总规划
 
转变传统的建筑理念,将绿色发展为建筑原则,要求学校将低碳生态、节能减排的建筑理念深入落实到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中,这种理念主要表现在校园场地利用、校园绿色照明、节水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校园建筑全装修、综合廊道建设、校园垃圾再利用和校园运行管理等十个标准。该校一直以“绿色、节能、低碳”为发展准则,并制定了相关的低碳、节能的标准,计划校园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100%,校园内所有建筑均为绿色建筑
 
(二)绿色交通规划
 
校园内师生的出行时间有一定的规律,交通流量也容易计算出来。对于学生来说,主要的通行方式是步行,自行车、代步车等非机动车方式占一小部分比例,不同校区之间的通行方式主要是校车、公共汽车等方式。而教职工的交通方式还是以小汽车等机动车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为构建绿色、低碳校园,学校要加强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合理规划人行通道与机动车通道的比例、位置等。1.步行系统由于步行是校园最普遍的交通方式,步行系统也是学生、教职工活动的重要区域。因此,学校在设计步行通道时,要综合场地、交通量、绿化设施以及建筑美观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例如:在加设通道十字路口附近的节点,实现交通流量的有效分散,在路线复杂的通道两侧,可以放置相关的绿化景观,提升校园内的绿化率,如果场地宽裕,也可以设置相关的校园规划展示栏,为师生普及绿色生活知识。学校也要在校园内建立慢行交通系统,积极推广慢行交通,鼓励师生用步行或自行车代替机动车,在校园内安设自行车专用通道以及步行主干道,并且这一部分的交通系统禁止机动车通行[1]。2.非机动车系统非机动车在校园交通中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学校可以在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楼等场地安设自行车停放和租赁处,为师生通行提供便利,减少学生上下课和课余活动的通行时间。3.机动车系统步行与非机动车都是对环境零污染的交通方式,但机动车的使用也是学校在绿色校园规划中要考虑的一种交通系统。学校可以提高地下场地的利用率,加设地下停车位,节约地上空间的同时,对校园内的生态景观等也不会造成破坏。同时,学校可以在教学楼、行政楼附近多放置一些绿色景观,隐藏停车场的视觉占比,在设计机动车道路时,把握好道路宽度,避免校园交通拥堵的情况。除此之外,学校加设教职工班车,鼓励教职工乘坐班车公共汽车或鼓励合乘小汽车的方式上下班,减少机动车在校园的使用率,以此降低碳排放,推进绿色、低碳校园的建设。
 
(三)绿化景观规划
 
在规划绿色校园建设时,要合理设计校园内的绿化景观,科学分配绿化面积,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若绿色场地过多,容易造成土地的浪费,而场地过少,又会对校园的整体性和美观性产生一定影响。科学规划校园绿色景观环境可以有效提升校园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降低噪声污染,也能为师生构建一个减缓视觉疲劳的生态环境,并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局部热岛效应。学校在景观植物的选品上,要结合校园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多购置本土植物,提高植物的存活几率,同时要尽量选择对气温、季节变化适应力较强的植物,确保景观植物在秋冬季也较为完整,不破坏校园整体的协调性和美观性。另外,学校要为绿色景观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交通系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提高可渗透材料道路的应用率,确保校园内的绿色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在校园内设置可渗透材料地面可以加快雨水的排水速度,减少地面积水残留,同时可渗透材料在晴天时,可以促进路面水分的上升,改善热岛效应。学校用可渗透材料代替传统的硬质材料,不仅提高了校园绿化设施占比,也增加校园的美观。
 
(四)物理环境规划
 
1.气流气流,主要指的校园内学生宿舍、教学楼、办公楼等建筑内的通风性。学校可以在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时,加强与设计人员的沟通交流,积极应用风向、朝向等相关先进技术,提高建筑物的通风性能。通过这种话方式可以降低空调风扇等用电设备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推进校园的绿色发展。2.光照光照,主要是指利用建筑的向阳性进行规划建设工作,在校园建设规划中,要以长远的眼光、尽量结合建筑的光照时间、朝向设计规划,提高光能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学校要尽可能用节能型灯泡代替传统的光照设备,以此满足师生夜间的用电需求。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为绿色校园的建设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三、低碳生态措施
 
(一)可再生能源利用
 
学校在校园建设规划时,通过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构建一个地源热泵小型区域能源站系统,以达到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目的。在开展系统设计时,相关技术人员要结合学生生活作息、地点的变化合理规划,地点的变化关乎着冷热源供应的迁移,日间与夜间各自为教学楼、宿舍楼供应能源。但小型区域能源站的装机容载量不大,仅仅是传统独立单体建筑冷源容载量的1/2。以此同时,在能源站系统中可以设置全热回收机组,可以为学生供应洗浴热水,降低校园运行成本,实现系统恒温、恒压运行。另外,地源热泵小型区域能源站系统融合了双热源热泵热能循环技术,可以回收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热能,推进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
 
(二)水资源利用
 
1.雨水利用想要实现对雨水的管理控制和循环利用,学校在校园建设规划时就要综合建筑周围气候条件、地质环境等情况。首先,要完善校园核心区域地面和建筑屋面的雨水处理工作,合理设置管道,将雨水排入到附近的景观湖中,确保室外场地地面的透水面积占比不低于40%。将流入景观湖中的雨水进行生态利用,可以用于挺水、沉水植物的种植培养,以此构建完整、科学的水资源生态系统。在景观湖中可以投放一些鱼苗、虾苗等生物,实现净化水质,减少湖水的水体富营养化几率,使水质满足相关生态建设标准。2.中水利用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并将站内排出的I级A类循环水代替普通供水,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减少城市用水的供应。学校要尽可能将校园建筑内中的开关式水龙头改成感应式节水龙头,在宿舍楼中设置加气水龙头和节水型洗衣机,通过优化用水设备,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3.绿化灌溉校园中的绿化区域要采用节水型、低能耗的灌溉技术,在选择景观植物使,尽可能选择存活率高、适应力强的植物,利用复层绿化的方法,对植物开展智能化的灌溉工作,力求最大限度的降低水资源消耗量。
 
(三)校园运行
 
学校要充分发挥知识性强的优势,不断优化绿色校园在规划建设中的低碳生态措施,为学生构建良好健全的实验基地的同时,也要践行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绿色建设行业的发展。学校在开展绿色校园规划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在参与校园设计建设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校园建设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平台,并要重视对学生环保节能意识的提升,为绿色校园的构建打好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要建立能源监督系统,将其作为规划建设绿色校园的重点,此项系统主要包括耗能计算、收集、能源审核、公示、节能评估、优化等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校提高校园能耗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对能耗实行专业细致的定量管控,摒弃了传统模式下定性化的管理方式,促使学校制定的节能目标和节能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3]。
 
结束语:
 
绿色校园的建设任重道远,而绿色校园的设计规划更是绿色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大力推进绿色建筑技术在校园中的普及应用,为师生创设一个良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快转变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校园建设规划原则,完善建设规划,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优化水资源利用技术,实现校园的低碳、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建筑技术在校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放,祝捷,刘宇,等.以生态理念为导向的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案例剖析[J].绿色建筑,2018,010(003):79-82.
 
[2]钟成新,刘长有.绿色低碳校园建设视野下的基本建设程序管控[J].建材与装饰,2018,000(041):145-146.
 
[3]潘婕.建设绿色校园的现状及措施研究[J].时代教育,2018(7):112-112.
 
作者:孙阳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