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经济绿色转型的可行路径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赵琪2020-07-29 12:28

  7月14日,世界经济论坛官网发布《新自然经济报告》显示,受人类活动影响,大自然衰退速度在变快,地球上近百万种生物濒临灭绝。这些不可逆转的危害,也会对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因此,关注地球健康、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应该被置于首要位置。怎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哪些领域具有示范作用,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世界经济论坛自然行动议程负责人阿肯沙·卡特里(Akanksha Khatri)对本报记者表示,企业对自然界的依赖度非常高,但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危害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对陆地和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企业生产排放二氧化碳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对能源的高度依赖等。如何让绿色发展与经济快速增长相向而行,进而建立更有弹性的社会,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卡特里还提到,应对自然危机挑战,需从粮食、土地和海洋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环境变革以及能源开采等多领域入手。因为这些领域既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又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点领域。因此,推动这些领域运转模式向积极自然模式转型,可以满足绿色发展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目标。
 
  优先实现三个领域转型
 
  卡特里表示,全球粮食、土地和海洋系统每年约产生10万亿美元经济效益,涉及全球约40%的工作岗位。该系统所提供的粮食、衣服等产品是维持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全球人口数量增长以及人均购买力提升,对该系统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其实,粮食、土地和海洋系统与自然界的联系最为密切,受自然环境影响也最为直接。如果不能让粮食、土地和海洋系统在经济转型中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其造成的隐性成本将会大于其创造的价值。因此,卡特里建议,停止农业、渔业和牧业的无序扩张,同时对部分已经退化的土地、海洋等领域进行生态修复。在粮食生产和土地利用环节,鼓励通过对农业技术投资,改变现有农耕方法,增强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和提高粮食产量。应督促企业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绿色转型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速。世界资源研究所可持续发展商业中心全球负责人凯文·莫斯(Kevin Moss)提到,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引擎,为人类提供互动网络,让社会更具创造力和生产力。但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使用面积增长,也对城市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一定影响。据统计,到2030年底,每周将会有150万人涌入城市。如果规划不当,不仅影响生物多样性,而且会降低城市的经济效率。为了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设节约型建筑环境,高效利用现有的空间和土地资源,实现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激励人们向近郊区域转移。第二,在城市建设中创新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法,利用自然方式,解决城市照明、降温和供热等问题。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省成本,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第三,以更清洁、更高效的方式来发展与城市相关的公共事业,如建立现代化综合废物回收点,达到废物再利用目的。
 
  世界资源研究所能源项目全球负责人詹妮弗·雷克(Jennifer Layke)认为,能源开采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联性更大。能源开采、生产和制造既是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者,又是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主要威胁。能源领域的转型涉及许多方面。例如,减少对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转变传统的采掘方式,鼓励对矿物资源进行深度提炼,对采掘后的生态系统进行必要的修复,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鼓励能源部门向可再生能源领域探索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能源利用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
 
  多方合作共促转型
 
  雷克还提到,想要实现经济绿色转型,需要各参与方的协调与合作。从政府角度来说,应该给予政策指导与监管,如提出一揽子实施方案,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并根据改革方案进行资金支持。从企业角度说,应该建立更高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积极探索公私合作模式,让市场的价值链向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模式转变,并借助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实现技术升级,设立更多样化的融资模式,吸引外部资本。
 
  莫斯强调,应从区域或全球层面建立绿色合作平台或联盟,共享转型路线图。同时,要建立数据治理数据库,支持必要的信息交换,给市场释放更多商业机会。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