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镇化格局初步成形、居住建筑数量较多、“住房禁炒”等背景下,未来的城镇化需要在提升质量、提高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只有认清城市化趋势、踏准节拍,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发现机遇,抓住技术革新机遇,我国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在参与全球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流、物流、商品流、废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中之地。繁忙的交通运输体系和注册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密如蛛网的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环境卫生、交通出行等“生命线”工程,为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城镇化在路上。城镇化是人的聚集、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品升级的过程。进城当市民,过上美好生活、分享城市文明成果,是中国农民的历史夙愿。进城的人多了,满足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需求要大量农田、要供电供水,满足废物处理需求要建生活废水和固废处理厂,从而构成城市的“生态足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尽可能少的废物和二氧化
碳排放支撑城市的日常运营,既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可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有足够资源和空间;当前的投资既要产生短期效益,更要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是基础。从小城镇大战略,到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带的演变,支配力量是“生态足迹”和物流成本。要按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城乡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我国的一些城市,几乎每年都要受到台风等气象灾害的袭击;一些城市建在山脚下,受“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一些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商务区与“睡城”分离,出现“潮汐式”的堵车。我国南方一些城市一下大暴雨便成了“一片汪洋”,因此,优化布局、统筹排水系统和“海绵城市”等的建设,努力减轻自然灾害对市民生命财产的影响,应当也必须是城市政府和企业投资的重点。
安全体系建设是保障。安全是市民的第一需求。因此,加强气象、地震、地面沉降、生物入侵等领域风险评估;考虑自然灾害和城市运行、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建立供水水源、洪涝、能源、交通等安全防控体系;考虑城市功能区的点、线、面分布特点,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应按照平灾结合、防控一体化原则,建立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应急保障、环境保护、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共享;加强“灾害链”管理,高标准建设防灾减灾设施,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救援、应急处置、危机和风险管理等综合防范能力,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不仅需要亮丽的建筑“硬件”,更需要精细化管理的“软件”。我国城镇建筑中许多反映东方风格的特征消失了,鸽子笼式的建筑或“水泥”森林耸立,这不仅丢掉了厚墙矮屋的节能抗震本质,而且也割断了城市发展与文化的联系。城市建设如果不按节能低碳标准建设,难免成为高能耗城市,改造也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城市化过程中应限制不节能的“形象工程”,减少“大拆大建”行为。要建设以轨道交通为干线、公共汽车为衔接、共享单车和人行道配套的道路体系;发展智慧物流,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科学化、智能化管理,减少空驶率;建设智慧停车场,发展生态社区,鼓励居民、公众
绿色低碳出行,提倡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意义。应坚持专业应对、分类实施、对症下药的原则,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治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提高疫情治愈率、降低病亡率。重视公共事件信息披露,让谣言止于真相。采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实现由单一灾害分析向多灾种耦合评估转变,由单一专业、单一部门孤军作战向多专业、多部门、多元主体协同作战转变,让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做好专业的事情,从资源保障、信息沟通、风险预警、应急协调、恢复重建等方面完善各层级联动机制,建设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
平台,提升危机响应应急能力。
城乡一体化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农村是城市的重要支撑,是“米袋子”“菜篮子”之所在。要在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快中小城镇和农村饮水、公路、沼气、电网和危房改造等基本公共设施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精准扶贫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要素市场化,改善进城农民工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生活条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入农村,形成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人民城市人民建,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之中。城市治理能力,是党委政府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规制度管理城市事务的能力。随着城镇化由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政府应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鼓励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限制或禁止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项目建设,实行居民家庭垃圾分类管理,推动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不断下降,碳生产率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保护目标。发展闲置品市场或二手市场,规范摊点运营,既增加就业、为百姓谋福利,又能够维护城市清洁、为市场增活力。城市不仅要有适度的人口、繁荣的经济,更要求井然有序而又不失活力。经济繁荣是城市永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正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已发生深刻的大变化、大调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城市,不仅需要人民共建、人民共治,发展成果也应该由人民共享。
城市管理应更加包容和人性化,形成各具特色的治理体系,才有城市活力和生命力;只有城市人口人手的多样性,才能展示城市的魅力和色彩斑斓;只有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才能建成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韧性城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