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地区的低碳发展只是城市减碳的一部分,全国600多个城市普遍面临一个难题: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并不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王志高称,要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既要注重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又要注重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两者很好地融合。良好的空间可以引导人们低碳出行,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为技术手段发挥作用提供基本条件。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决定城市是否能实现低碳的重要因素,而且具有长期的锁定作用,必须引起城市规划和建设者们的足够重视。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可持续交通项目经理孙胜阳以北京为例,解释了城市的道路空间设计与低碳之间的联系。在北京,小汽车出行距离小于5公里的占比非常高,大约为30%到40%的规模,而这一部分正好是自行车和步行可以覆盖的范围。若能改善城市的出行设计,增加路网密度,增加可达性,使民众能够转移出行方式,对于减碳来说,效果非常好。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我觉得第一步必须要做到,所有总规、控规都要编制城市碳排放专题规划,把碳排放评估纳入规划编制中。”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叶祖达称,目前为止都没有要求城市公布碳排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减碳是为了延缓全球气候的变化,适应则成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大途径。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德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探索城市气候应用问题,开发了城市气候信息应用平台——都市环境气候图。还开展了气候适应性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实践,鼓励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倡导节约用地的居住区结构,以及有利于气候保护的功能布局和建设用地选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下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普遍实现将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指标纳入城乡规划体系、建设标准和产业发展规划;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广泛普及,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
8月初,两部委又下发《关于印发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在全国选择30个左右典型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到2020年,试点城市普遍实现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产业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建设标准。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叶祖达建议,城市规划首先要修正标准,因为很多城市规划还在使用历史数据。比如根据某个地方的历史降雨数据以前50年一遇的,由于极端天气气候改变了降水,现在可能变成30年一遇。城市规划就需要重新审视所有数据,来修正设计标准。
另外,还要评估极端天气给城市带来的风险。比如50年一遇的降水变成30年一遇以后,目前的排水系统是否能够承受,哪些需要改造。对于现有的城市空间,要考虑是否需要重建或者移动。
上述通知提出,试点城市均应在四个领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脆弱性评估;出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组织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