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文章来源:论文网2016-07-04 14:00

近年来,我国西南大旱和南方水灾交替发生的极端气候,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灾害促使我们慎重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003年由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发展,是一种绿色发展之路,自提出来后已逐渐成为缓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日益成为了我国全社会的共识,是对全人类发展的一种负责表现。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低碳发展的视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可是在承载着我国超过50%人口的广大农村却鲜有系统的研究,我国的低碳化发展整体进程无疑会受到这种状态影响。因此,本文为了探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结合新农村建设寻找我国农村的低碳发展策略,希望对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一、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必要性研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1 减缓碳排放不断增加的趋势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一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农村的耗能设备总量正在快速增加虽然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耗还仅为城市的40%,但是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以及我国“家电下乡” 、“汽车下乡”等政策的推动,农村能源消耗标准也正在向城市标准靠近,如何减缓这一趋势事关我国碳排放控制的大局。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2 提高节能效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对于城市区域而言,虽然广大农村地区目前的绝对能源消耗要低于城市,但是农村地区的单位GDP的产出要远高于城市区域,同时由于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节能措施特别是建筑节能措施应用较少,能源利用形式也相对粗放,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空调、冰箱等设施开始广泛的进入农村家庭,农村的碳排放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会由于技术条件的不足而不断提升。所以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节能技术将有效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良好的前景。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3 提高对低碳意识的认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太阳能和生物能源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是最清洁环保的能源。但是由于生活上的贪图便利和认识上的误区,农村地区对电能的依赖性正在不断加强。虽然表面上电能是清洁能源,但无论是煤电还是水电,其设施建造和生产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有大量的碳排放。而且对电能需求这一趋势不断扩大,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碳减排活动。同时目前农村地区消费观念开始向“大”,“奢华”看齐,生活方式向城市看齐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为了避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加强人们的低碳意识,推动低碳型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二、低碳型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策略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新农村建设作为带动农村地区产业升级是目前引导农村地区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由于实施上的引导性和其政策上的前瞻性均较强,理应成为促进广大农村地区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因此本文为了推进建设低碳型新农村,通过在加强对低碳发展的认识以及明确广大农村地区在低碳发展领域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探寻广大农村地区的低碳发展策略。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1 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源流,早在在2010年的“两会”中就明确的提出了城镇化,并将城镇化作为今后二十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加快建设低碳城镇,推动城市化进程表面上与新农村建设无关,事实上却是影响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小城镇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可以带动人口的转移和工业的产业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节约了土地、提高了建筑节能效率、保护了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克服大城市在交通和居住上的高能耗阴影,在碳减排和碳补偿方面都将提供有益的帮助。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2 适时加强迁村并点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传统的以独家独户农业生产作为生活支撑已满足不了人们对于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因此除少数具有特殊条件的农村地区外,多数区域加快迁村并点的步伐,应借着土地流转的良好政策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走农业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此举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节约土地。伴随着迁村并点的实施,集中式的农村社区的建设通过降低基础设施材料、运输及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可以有效的降低道路设施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同时以农业产业化为代表的集约经营便于使用大型高效机械,也有助于降低生产单位粮食产量的碳排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3 加强农业区域产业协调走循环可持续低碳发展之路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传统的小作坊式的工业受工业的门槛规模影响,无论是在产品品质上还是在单位产品能耗都无法与现代加工业相比。因此为了达到真正降低农村产业的碳排放的目的,还必须通过规模化的原材料供给来支撑规模化的工业产业,加强农村区域之间的协调,以加工技术的提升来降低整个产品链的碳排放。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该尽可能采用“桑基渔塘”、“沼气发电”、“循环农业体验观光旅游”等模式来延伸农业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不仅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也加强单一农业产品的后续利用率,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效益。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三、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探讨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在理顺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策略之后,我们还应该建立包含政府的政策保障及农村居民的低碳意识提升两个层面的发展保障机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1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政府必须建立十分明确的保障机制。目前在我国的上海、天津、深圳、保定等城市已经开始了低碳实验区的建设,但是目前还缺乏对于广大农村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或者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编制,出台相关政策。将相关的发展策略制度化、完善化,对低碳型新农村建设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提供正确的导向和支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2 加强农村居民的低碳意识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农村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一直是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但是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都认为“好”的生活必须通过消费、通过占有更多物质来体现。今天广大农村地区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就是车很大、房子很大、消耗的东西很多,这种对物质生活单纯从量上进行追求的消费习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村碳排放。因此,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首先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结语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加强低碳型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今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不仅是为了实现我国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实现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重要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正确认识广大农村在创建低碳社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寻中国农村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希望可以为低碳型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