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黑烟囱、闻不到刺鼻的气味……作为我省两大石化工业基地之一,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蓝天白云常伴。未来一两年内,数百亿元的先进石化产能还将陆续投产。但在“碳规”的约束引导下,石化区
节能减排技术在国际领先,碳强度将逐年下降。
今年一季度,惠州经济总量增长8.5%,位列全省第一;在生态环境方面,惠州成为全国重点监测的74个主要城市中唯一一个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100%的城市,空气质量居珠三角首位,近岸海水水质全省最优。去年,惠州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地市级“国家森林城市”,不仅如此,惠州用3年时间实现经济总量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的跨越。
项目建设有“碳规”可循
作为惠州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环大亚湾新区是惠州
碳排放较集中的区域,但这里却萌生了全市的首部“碳规”,也初尝节能减排的“甜头”。“大亚湾东区九成以上的企业供热来自我们发电的余热,企业再也不用零散地自建小锅炉。”看着监控室内在个位数跳动的排放数据,国华惠州热电分公司副总经理何文告诉记者。去年该公司投入过亿元在省内率先对1号机组进行“近零排放”改造。改造后的燃煤机组排放水平比燃天然气的机组更低,实现了湾区集中供热、集约减排的目标。
2014年2月,省政府印发《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提出要把环大亚湾新区建设成为港城融合的生态湾区。为加快环大亚湾新区低碳生态建设,并为下一步全区低碳发展与生态建设提供指导,省政府要求编制《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低碳生态专项规划(2014—2030年)》(简称《环大亚湾碳规》)。今年初,该规划印发实施。该规划提出,强化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供电,促进工业余热、余压、余气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经济支柱的石化产业上,“碳规”的引导作用很快得到了体现。
在大亚湾石化区西区,总投资506.6亿元的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将新增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的生产规模,预计每年增加税收150亿元以上,拉动下游近2000亿元产业链。该项目所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均可在石化园区内被加工利用,大大减少了运输能耗,综合商品率达到94.2%。“隔墙供应”发展循环经济是大亚湾石化企业的一大特色。汽水的泡泡、舞台的烟雾其实使用了石化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原料,经过压缩、分离和净化,生产高纯度的食品级二氧化碳气体及干冰。
实际上,《环大亚湾碳规》明确提出,要探索石油化工领域的节能降耗,鼓励油气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及石油储运设施挥发油气回收技术开发应用,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效率;划定了整个环大亚湾新区的基本生态控制线比例为59.33%。
记者在邻近石化区的澳头中心城区海边看到,总面积逾28公顷的红树林公园绿树葱茏,俯仰间满目叠翠,不时有鹭鸟飞过。
接省达区的低碳蓝图
省政府对环大亚湾新区关于“碳规”的先行探索充分肯定,并寄望惠州将此经验推广到全市。“编制惠州市低碳生态规划”随即纳入了《惠州市2014年重要改革任务要点》。
据《惠州碳规》提出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惠州市碳排放总量达到4200万吨,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达到0.78吨二氧化碳/万元,较比2005年下降47.7%。到2030年,碳排放总量达到6300万吨,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比2020年下降30.8%;在空间格局方面,强调通过“一城六组团”的城乡布局,优化城市功能,营造生态友好、
绿色宜居的低碳城镇空间。
惠州西部的潼湖湿地是省内极少的典型内陆淡水湖泊湿地,周边曾分布着砖厂、养猪场等污染源。如今,在“碳规”引领下,经过政府积极整治和建设,潼湖湿地周边128平方公里的区域正被打造成潼湖生态智慧区,目标是建成支撑惠州未来10—20年发展的“绿色引擎”。惠州市住建局副局长施为学介绍,目前该区已签约和拟签约项目达20个,预计投资总额约285亿元。
惠州市发改局负责人介绍,《惠州碳规》注重与《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06—2020年)》等规划相衔接协调。而惠州在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时,也将“生态文明”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构建生态安全的地域开发格局,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同时,根据惠州的实际,规划五大功能区,构建“一带(蓝色海洋带)、一廊(市域生态水网廊道)、三区(生态控制区)、三核(生态绿核)”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探索协调前后规划“多规融合”
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师、参与《惠州碳规》编制的肖宇看来,除了纵向上接省级规划、下引县区规划,《惠州碳规》另一创新特点在于横向突出了低碳生态规划主线的作用,有助于其他规划融入“碳规”的要求,契合了国家和省当前
试点推进的“多规合一”的做法。
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低碳生态规划为主线、推进多规合一。然而,低碳生态规划在后,其余规划在前,这个难点如何协调?
惠州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城乡规划中的生态控制线、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国土红线尚在修改划定中,所以《惠州碳规》的主线作用首先体现在编制低碳生态规划的时候,结合了国土、经济社会、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并从低碳生态的角度提出要求。
“未来,对生态控制线、林业生态红线、土地开发利用红线等,我们都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将这些红线全部显示到一张底图上,并结合‘碳规’进行比对,进行有效融合与调整,促进多规合一。”肖宇说。
此外,惠州即将出台的系列专项规划也就《惠州碳规》的要求进行了衔接。
低碳生态将实现量化考评
广东在“碳规”的探索上起步较早——2013年11月25日,省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签署《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我省成为全国首个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当中,“碳规”是示范省建设的一大亮点。《框架协议》提出,研究编制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建立符合广东实际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评价指标,并将低碳生态的主要目标和技术指标落实到各层次的法定城乡规划之中,实现空间的量化考评。
目前,《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规划建设指引》《广东省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指引》已印发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参照执行;《广东省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管理规程》《广东省慢行交通规划指引》将征求各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意见后印发。系列技术指引的出台为积极构建“碳规”体系奠定了基础。
为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广东今年起开展规划大会战,用1年时间制定市、县、中心镇“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成为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平台。
记者观察发现,我省在推进“三规合一”过程中,生态优先的底线思维也逐渐明晰,为未来“碳规”的制定打下了基础。
省府办公厅于今年2月印发《广东省“三规合一”工作指南》,这是全国首个省域“三规合一”技术指南,提出建立城市增长边界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生态控制线和基本农田控制线等“三规合一”控制线体系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兼得绿水金山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探索“碳规”先行的惠州模式表明,后发地区可以通过主动作为将低碳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绿色发展推动实现赶超跨越。
《惠州碳规》突出结构减排。记者观察发现,《惠州碳规》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温室气体的生成总量,在各领域减排途径的侧重点上,对2020年、2030年目标年度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率进行差异化安排。这种做法在城市生态环境的相关规划中很少见。
从长远来看,惠州则谋划打造环大亚湾新区“蓝色引擎”和潼湖生态智慧区“绿色引擎”,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清洁能源、
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以及移动互联网、平板显示、云计算、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2014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41.8%、62%。这些在新常态下培育的绿色增长点,推动惠州“绿色”和“发展”协同并进。《惠州碳规》还强调多领域系统推进,从产业、城区、能源发展等八大领域,推动城市的低碳生态转型。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