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出版的科学杂志《经济系统研究》日前刊登一篇论文,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间,经合组织成员国净进口的二氧化碳增长了80%。论文认为,发达国家在稳定或者降低本国碳排放的同时,利用国际贸易将排放压力转嫁到了外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这一结论令人想到10多年来学术界热烈讨论的“污染天堂”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从环保政策严厉的国家流向相对宽松的国家。近年来,挪威、德国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对113个国家57个经济部门的碳排放进行了分析,证实了“污染天堂”的存在。
1990年到2008年间,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碳排放稳定了下来,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翻了一倍。造成反差的部分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将碳排放压力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即碳集中商品的生产在发展中国家,最终消费地却是在发达国家。数据显示,1990年到2008年间,发达国家通过贸易累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1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一数字超过了发达国家自身减排的二氧化碳。这一成果去年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该刊物在科学界备受尊重。
工业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首犯”。从1850年到2006年,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1.1万亿吨碳。美国和西欧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20%,但累积碳排放却占60%。在这15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发达国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排放,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连串严重污染事件逼迫它们通过严格的环保政策: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导致1.2万人丧生,推动了1956年英国通过《清洁空气法案》;流入美国伊利湖的凯霍加河油污染严重,1969年失火时河面上的油污整整燃烧了8天,伊利湖岸不得不关闭,次年美国出台《清洁空气法》。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全球产业结构开始发生转移。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欧美流向日本,再转向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亚洲和拉美一些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工业化又向这些区域延伸。
全球产业结构的转移虽然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同环境政策并非不相关,并对碳足迹产生影响。经合组织报告指出,按消费原则计算,经合组织国家2005年的碳排放总量比按传统方式统计的数字高出16%。在瑞典、法国、英国等国,两者差异超过30%。随着商品和劳务的贸易增加,这方面的差异也相应扩大。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将碳集中产业活动向外转移无疑是“以邻为壑”的做法,虽然从一国、一地区的角度看碳排放下降了,但整个地球生态的负担没有减轻。破解这一困局的有效出路,就是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道路,发展中国家在一些方面已走在前列。同时,发达国家应落实提供技术和财力支持的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及时充分的援助。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