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生物质能?

文章来源:求是石元春2016-02-15 16:16

技术的突破促使生物质能再现生机

水能、风能、太阳能以至核能等只能产生电与热产品,而生物质既产电与热,更有固、气、液三态绿色能源以及绿色材料与有机化工产品,举凡石化基产品多能以生物基原料替代。在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中,液态清洁燃料仍占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期间,美欧和巴西在寻求替代能源中首先开发了以玉米和甘蔗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现全球年产达8000万吨。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与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加深,在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中倍受质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随后,美欧等国开始研究以生物质的纤维素为原料,用酶法生产纤维素乙醇,但久攻不克,至今生产成本未能达到商业化要求。近年在热化学法上,即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合成优质生物燃油、航空煤油和润滑油等烃类产品和天然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种方法大大拓展了生物能源的原料来源,降低了原料成本,也避免了燃料乙醇的原料制约与小掺比(10%)局限性,是生物质科技史上一项里程碑式的革命。令人兴奋的是,我国已有企业在这项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武汉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一座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高端生物燃油示范生产线已连续运行3年,另两座年产30万吨规模的生产厂正在建设,其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此外,内蒙古金骄集团也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成功转化出乙酰丙酸等重要的平台化合物中间体,可衍生出生物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高端生物液体燃料,以及联产多种生物基精细化工产品,于2009年和2012年建成两座年产能分别为10万吨和8万吨的生产厂。这一项目投资额低、加工工序简捷、生产过程绿色,是我国的一项独创性成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以上两项技术的突破,使得非粮的木质纤维素可以替代淀粉类和油脂类作为原料,生产高端的生物液体燃料,从而使我国大片没有经济产出的边际性土地可以成为生物质油气田。据2014年国土资源部基于县级的土地调查资料,我国有宜林宜草的边际性土地16553万公顷。也就是说,这是一片比全国总耕地面积还大的、永不枯竭的绿色油气田。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这两项技术突破的环保意义在于,热化学合成的生物燃料具有突出的减排与克霾功能。美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柴油增氧添加剂的研究,证明在普通柴油中添加15%―20%的乙酰丙酸酯可使尾气烟雾粒子减少50%―60%.但是,由于乙酰丙酸酯主要由葡萄糖或石油基产物转化生产,量少价高,至今未能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在这项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已经能做到量大价廉以及以任何比例与普通柴油混配。这一成果在北京柴油车试用中对改善尾气污染效果很好,应广而用之。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国际能源组织2012年报告称,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占世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的78%;提出为实现2020年控制大气升温2℃的目标,需提高生物燃料产量1倍以上,其中先进生物燃料要求达到现产量的6倍。在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可以说大有可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