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电能替代是人类社会实现清洁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来源:中国碳排放交易网碳交易网2013-06-05 10:19

电最初作为自然现象被人们所认识。电力作为动力能源,发明于19世纪70年代。由于电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能量大的特点,迅速在工业和生活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改变了世界格局,使人们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社会发展,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在较长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这个时期能源消费也在快速增长,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电力需求增速不会低于经济增速,甚至更高。而电力资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别大。由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过去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没有规模化应用,西北部的煤炭大量通过铁路、公路运输到中东部地区,燃煤排放的污染物严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问题长期积累,污染不断加剧,生态加速恶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世界上看,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早在1813年就开始重复出现污染引起的雾霾天气,到1952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超级雾霾,由于污染太严重,能见度太低,伦敦交通中断,上万人死于雾霾引发的疾病。而今年以来,我国多个地区频繁发生的雾霾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重视环境保护,加快清洁发展已刻不容缓。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雾霾的产生具有共性原因。第一,雾霾的主要来源是煤炭的利用。从我国看,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6%、56%、74%左右,产生的PM2.5占总量的50%~60%。其中,直燃煤如工业和居民直接利用燃烧的煤炭,是雾霾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从我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结构来看,煤炭的利用至少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还是主体。第二,现代社会中雾霾的来源还包括汽车尾气排放。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汽车尾气引起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在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等多次发生,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在首都北京,由于机动车过度集中,尾气排放已成为雾霾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雾霾的治理就如同它的产生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英国在最初产生雾霾的100多年后才出台相关制度法规,我们要吸取教训,从现在起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的用能方式。从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看,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可通过三个途径减少污染: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一是以输电代替输煤,转变煤炭的开发和输送方式。目前剩余可开发的煤炭资源大都集中环境容量大的地区,主要是西部和西北部。应尽量在这些地区集中开发煤炭资源,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再应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将清洁的电能输送到东中部负荷中心,不仅可以提高煤炭的开发效率,而且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污染。当然,利用超超临界发电、煤气联合循环发电等清洁燃烧技术,也能够提高煤炭发电效率,减少排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二是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从根本上说,清洁能源特别是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长远之策。我国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可开发规模分别超过5.7亿千瓦、25亿千瓦、27亿千瓦,其中约80%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利用的角度看,这些清洁能源都要转化为电力,才能够被利用。随着大容量储能、智能电网的发展,以及大电网的发展,水电、风电和太阳能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成为可能。将来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不仅清洁能源能够满足新增的电力需求,而且还能够促进关停部分煤电机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三是以电代油、以电代气,加快终端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满足电动汽车、热泵、冰蓄冷空调以及其他用电设备的需要,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长远来看,实施电能替代,是人类社会实现清洁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公民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参与环保、转变用能方式、践行低碳生活,为改善环境贡献力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