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依赖于政府资金接盘,陷入筹资困境的、连接川南城市内江、自贡、宜宾、沪洲的城际铁路----川南铁路,总算在上周六勉强确定了争取年内开建的时间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该条铁路投资预估算280亿元,因缺乏资金,2013年就获国家开建批文的该铁路,从一开始就决定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与运营,且允许民资百分之百控股。中铁总亦寄望把该项目树为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根标杆。由改革大氛围衬托外加中铁总开明,地方当局组织多轮全国性推介招商,但始终未能获取民间投资法人前来接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鉴于稳增长已呈四川燃眉之急,该铁路建设资金只能改由四川省政府及四个地级市政府共同出资90%,剩余的10%由中铁总出资。而在此前,中铁总早已声言“不再参股地方铁路项目”----无奈“人”的意志终究拗不过民资的务实。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采用PPP模式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许经营,是三中全会后深化投融资改革的一大发力方向。截止上月末,全国打包推出的PPP项目,总投资概算已破10万亿元。若能吸引来5万亿元民资参与,对目前急于扩投资稳增长却苦于手头缺钱的地方政府无疑于雪中送炭。然而,就在上周,发改委投资司负责官员坦陈,全国公布的PPP项目,目前只有10%左右签订了合同。其实,就这个“10%”也不能完全当真,因为所签“合同‘有相当比例尚停留在“意向性入伙”阶段,等真要投入银子时,还不知有多少已答应“入伙”的民资会会变卦?
更令人诧异的是,一听说中央政府力推PPP模式,许多地方政府旋即想当然地将大量BT类项目(指本该由财政扩资兴建的公益类基础设施项目,因政府缺钱改由社会资本兴建,一矣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由政府分年度按约定的投资回报率,向社会投资者偿付本息,以确保后者有利可图,其性质相当于政府向社会资本“借钱”搞建设)“包装”成PPP项目向民间投资法人“兜售”。未曾想,民间投资法人的“市场成熟度”早已今非昔比,大都拥有了“火眼金星”般的鉴别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PPP模式的推广在现阶段面临的困惑,已不只是个地方政府肯不肯向民间投资法人“割肉让利”的利益取舍难题。横亘在它面前的现实背悖论是,建成后收益(费)预期明确,投资本息收回可期的PPP项目,地方政府就是手头缺钱,商业银行自会主动上门争抢放贷机会。而那些以往被迫借助BT模式兴建、建成后用于补齐公共服务突出短板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就算地方政府愣是将其“包装”成PPP项目,因其日后缺乏特许(收费)经营的可行性及实际操作空间,又怎有可能轻易获取民间投资法人之“芳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地方政府当然也知晓“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道理,于是,为增加经“包装”的PPP项目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而开出各种捆绑式优惠条件:譬如在特许经营年限内,每年予以一定的运营补贴,在同等招投标条件下,PPP项目运营方可优先获取项目周边土地商业开发权等来“引诱”民间资本“入伙”。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引诱”一词不大好听,但用在这儿并不刺耳,君所见,在如今强调“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权的时代大背景下,无论是经营性补贴还是周边商业开发优先权,都属于于法无据的“行政越权承诺”,其中隐含的法制(治)风险对民间投资法人不言而喻。更何况,PPP项目通常建设周期长而特许经营年限更长,实际操作中先前对民间投资法人的种种承诺,往往因市长的更换而落空。而新市长通常对未竣工的“旧项目”缺乏“擦屁股”意识,而热衷于另起炉灶再上“新项目”。现实中,各地都累积了若干此类“烂尾项目”,令潜在的民间投资法人“消极吸取教训”。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从现有推广PPP模式的政策安排看,由地方实施的PPP项目,一旦进入实质性开建,能在建设期内获取一定的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性补贴。中央政府设置这笔专项补贴预算,原本是敦促地方政府加快投融资改革步伐,出发点可鉴日月,可到了地方,却变异成了不拿白不拿的“额外财源”。于是,才有大量本该通过BT模式操作的公共服务类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旋即被“包装”成PPP项目用于向中央“套现”。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PPP模式于扩大投资当然不是一“P”就灵,但从国外经验看,它的确是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其面临的“国欲退、民不进”之尴尬,当通过系统性顶层设计方有望逐步破解。若政策设计只把PPP当“摇钱树”,它肯定只叫好而不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