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福建省环保厅的公开消息称,截至今年6月30日,福建省共举行了35场
排污权交易,累计477家企业参与交易,总成交1201笔,总成交金额达30115.17万元,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福建省将在所有工业排污企业中全面推行
排污权交易,同时将完善省级排污权交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排污权储备体系。
排污要花钱,减排能挣钱。实施排污权交易大大增强了企业减排治污的内生动力,变“要我减排”为“我要减排”。“福建省排污权的一些创新做法在全国独树一帜,得到环保部肯定。”省环保厅相关人士介绍,目前福建省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占比达95%。除了交易,排污权还可抵押贷款或租赁,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新渠道,已有两家企业获得排污权抵押贷款223万元。
为完善配套政策,福建省陆续出台有关排污许可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核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8个管理办法,建立交易和监管的长效机制。据了解,目前福建省排污权交易已全面实行“互联网+”,企业不需要现场竞价,直接通过网络竞价即可。同时,交易场次从每月1场增加到每月2场,降低了企业的成本。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多种交易形式,如网络竞价、协议转让、储备出让、排污权租赁等,让企业能选择合适的方式参与交易。
公开资料显示,排污权交易机制推出的初衷是为促进企业采取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治污技术减排,并获利。通过“谁污染,谁治理”的机制,推动污染减排和产业转型升级。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是全省统一的排污权交易
平台,与其他省市大多用政府储备指标交易不同,该中心进行的排污权交易全是用企业排污省下的富余指标进行交易。
而“福建的产业特性决定了福建的‘排污权’注定稀缺,稀缺的自然就‘贵’。比如泉州一家皮革厂,原本年产量3万标张皮革,在采用新的工艺之后,年产量达到30万标张,产能增加了10倍,但是他企业的排污反而下降了,而且今年还拿出了‘排污权’到交易中心上市。从这个角度来说,是用经济杠杆促成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从源头上节能减排。”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谞恺直言。
那么,日渐升温的“排污权”交易是否意味着环境资源也可以让价高者得之?答案是否定的。在福建,“排污权”还是一种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的特殊“商品”。
“‘排污权’是‘贵’之有道。它的‘贵’,绝不仅仅体现在表面价值,更是福建优良的环境资源给予其内在的‘贵气’。”福建省环境保护厅总量处处长郑彧介绍说,“需要增加排污的产业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购买排污权企业所在地区的排污总量不能超过当地的排放控制目标,企业购买的‘排污权’不得突破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只有满足这三点,环保部门才会批复购买权,否则,企业就是再有钱,也买不到‘排污权’的。”
诚如在制造业发达的晋江市,“排污权”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老板的重视。“环保”在老板眼里从此不再只是政府关心的名词,而成为与每个企业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
“以前很多人虽然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仍停留在概念的层面,现在对很多人,特别是企业负责人来说,注重环保与切身利益有了直接的关系。”在郑彧看来,推广“排污权”交易,同时也是一次环境法律意识的普及,让更多人、更多企业知晓“资源有价,环境有偿”观念,公平、公正享受环境资源。
按照市场化运作,政府服务于市场
要让排污权交易真正在市场的土壤上扎根,政府应该如何找准角色定位?
众多业内人士指出,致力于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目标的福建省,向来对排污权制度改革有着积极态度,曾专门出台《关于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并于2014年底前,在造纸、水泥、皮革、平板玻璃等8个行业
试点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与此同时,“必须正确厘清市场和政府的权力边界,既不能‘拉郞配’也不能‘当看客’,让企业在市场中‘自由恋爱’。”福建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排污权交易中,虽然政府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减少行政干预,但并没有缺位,始终服务市场,及时封堵一些违法行为。
有别于一些地方以政府储备排污权出让为主的方式,福建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始终把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减排交易获利作为重点,注重培育二级市场,突出市场调控作用,使企业积极性倍增。
截至2016年3月7日,福建排污权交易总成交金额1.5亿元。截至今年8月15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总成交金额3.08亿。不到半年时间,福建排污权交易成交金额翻了一倍,二级市场交易笔数占比93%,政府帮助促成的交易则不到100笔。
福建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的排污权交易工作中,福建全面实行“互联网+”,企业不需要现场竞价,直接通过网络竞价即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同时,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多种交易形式,如网络竞价、协议转让、储备出让、排污权租赁等,让企业能选择合适的方式参与交易。此外,交易场次从每月1场增加到每月两场。
作为国内较早试点排污权交易的省份之一,福建正在逐步完善配套政策。目前,当地陆续出台有关排污许可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核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8个管理办法,交易和监管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