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节能产业发展的数据调查分析统计

文章来源:资阳日报碳排放网2012-03-23 08:58

高端产业打造资阳新名片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关于我市节能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晋兵 许仁一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近期,为进一步摸清全市节能产业发展情况,为产业发展当好参谋助手,市经信委、市节能产业办公室联合国家统计局资阳调查队深入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产业园区、企业对全市节能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现场观摩、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全面掌握了我市新兴节能产业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主要是对在我市从事节能产品生产、销售、产业技术咨询、服务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企业28户,其中经资阳市节能之都建设领导小组认定的节能企业16户。在被调查的28户企业中,节能装备企业19户、节能照明企业4户、生产节能建材企业4户,其它节能企业1户,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67.8 %、14.2%、14.2%、3.5%。在接受调查的28户企业中,雁江共15户、简阳共8户、安岳共3户、乐至共2户,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53.6%、 28.6 %、10.7%、7.1%。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二、资阳节能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节能产业目前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市节能装备、节能照明、节能建材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3亿元,占主导产业工业的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重视,节能之都品牌初步形成
  2010年,资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精神,以世界的眼光、现代的理念、战略的思维、敢为人先的气魄,作出了大力发展新兴节能产业,将资阳建设成为立足川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中国西部节能产业之都”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实施,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加快建设的大好形势下,通过不断争取,我市发展节能产业得到了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国务院已公布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资阳成为成渝经济区节能产品生产基地进入规划。同时,通过举办和参加国内相关经贸活动以及各类媒体的报道,我市“节能之都”城市品牌得到了大力推广。当前,全市人民更是坚定信心、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奋力推进节能产业向前发展,现已逐渐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引领、优势产业为支撑的节能装备、节能照明、节能建材产业发展格局。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节能产业对我市节能降耗和打造工业经济增长新引擎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中国西部节能产业之都”建设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二)规划抓总,目标方向及路径细化明了
  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产业规划和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指针。在国家规划和政策未正式出台,无借鉴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我市产业规划和政策的编制工作。在2010年12月,通过半年时间精心编制,《资阳市节能产业发展规划》和《资阳市节能产业发展奖励政策》等相关文件正式出台。《规划》明确了我市节能产业“331”(即三基地、三中心、一千亿产业)发展战略,到2015年,全市节能产业将实现产值400亿元,实现税利40亿元,到2020年,全市节能产业产值将实现1000亿元,实现税利100亿元,并全面建成西部照明制造基地、节能装备制造基地、节能建材制造基地,西部节能技术研发中心、节能产品检测服务中心、节能产品物流中心。《政策》明确了我市企业在发展节能产业方面将在土地、税收、资金、人才等各方面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并为产业招商引资、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保障。同时,我市节能产业展也纳入四川省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布局以及成渝经济区节能产品生产基地布局。这都预示着我市节能产业在国省产业发展中占有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产业资金、项目、市场等方面将得到国省的大力支持。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三)建园育企,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步形成
  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强力推动下,按照招大引强、抓大不放小,立足产业招商、行业引企、集群发展思路,在2010年3月成功引进了四川浙粤投资有限公司到我市投资建设资阳浙粤节能产业园暨温州商城项目。通过以企业建园、以园引企发展模式,现园区已签约项目28个,园区企业聚集度达到75%以上。目前,通过县市联动推进产业园区发展,安岳电子产业园、乐至川湘机电产业园正加大节能企业引进力度,大力发展节能产业。现我市节能企业生产的节能产品已涉及节能机电设备、太阳能利用设备、高效节能照明、节能建材、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利用装备、节能换热器、高效节能压缩机、煤、可燃冰、页岩气等清洁高效利用装备、煤的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等多个领域,区域聚集度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显成效。我市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科研开发、应用转化、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型科工贸一体化的节能高科技产业链,拥有上游(提供原材料或产品技术研发)企业7户,中游(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形成产品或半产品)企业17户,下游(对产品成品进行销售、服务)企业4户,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3户。同时,节能产品物流中心、检测中心正在加紧规划落实,节能产业研发、生产、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形成。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四)技术创新,诸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我市的节能产业现已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拥有多项高新技术和国家专利,诸多领域已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我市节能产业大型企业有1户、中型企业有5户。超迪、杰特、北研等骨干企业在工业节能、太阳能、风能、高效半导体照明(LED)等领域的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大功率煤矿瓦斯回收及发电装置、开发高效节能机电产品、开发半导体COMMB-LED高光效集成光源模块及大功率LED灯产品等产品及技术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获得国家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共5户(南车玉柴、超迪、特丽达、杰特、雅之江);获得国家级认定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企业1户(南车玉柴);获得省级认定的工程技术企业5户(超迪、大川、空冷器、特丽达、雅之江)。获得国家级质量管理奖的企业1户(空冷器);获得省级质量管理奖的企业5户(特丽达、超迪、三桥、雅之江、南车玉柴);获得市级质量管理奖的企业3户(超迪、杰特、君峰)。而我市节能企业共获得国家专利177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新型实用专利113项,外观设计专利 38项。获得4项市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支持,开发出新产品4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特丽达、超迪),四川省名牌产品7个(杰特、空冷器、超迪、三桥、南车玉柴),四川省著名商标7个(杰特、空冷器、超迪、三桥、雅之江)。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三、我市节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节能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但由于起步晚,时间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总体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
  2011年,经认定的全市节能企业共16户,占全市工业企业的0.5%,全市节能规模企业10户,占全市规模企业的1.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节能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明显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
  (二)企业配套协作少,产业链不完善
  从企业主导产品及技术(服务)在节能产业链条中所处位置看,我市处于上游(即提供原材料或产品技术服务)的有7户,占被调查对象的28%;处于中游(即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成品及半成品)的有17户,占被调查对象的60.7%;处于下游(即对成品进行销售或服务)的有4户,占被调查对象的14.3%;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仅有3户(分别是雁江雅之江、简阳杰特、安岳特丽达 ),占被调查对象的10.7%。由此可以看出,我市节能产业集聚度不高,行业较为分散,企业之间配套较差,与其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未完全进入,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分工合作产业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三)融资平台不健全,发展后劲不足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分别有86.7%、39.1%、34.8%的企业反映在目前生产经营中面临资金短缺、水电气要素不能满足、招工难等三大问题。由于新兴节能产业投资风险大,回收期较长,银行借贷,融资渠道单一,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导致资金较少投入到新兴节能产业中。同时,企业之间项目、资金的有效对接缺少沟通平台和途径,导致双方信息沟通不畅,有项目的企业缺乏资金,有资金的企业找不到项目。我市虽然已有专门的工业融资担保公司,但由于节能产业企业受规模、信誉度限制等原因,企业在担保融资、银行放贷等方面达不到相关要求,导致企业融资难。
  (四)高级人才缺乏,技术创新支撑不够
  从我市节能产业企业获得的专利、科研人才结构、研发经费投入等现状看,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沟通协调机制,造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虽然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造成了高级人才难留住的局面。这些都成为了我市节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原因。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五)企业品牌意识不强,质量文化建设薄弱
  在调研的28户企业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获得四川省名牌产品7个,四川省著名商标7个,此类品牌都集中在7户企业,而75%的企业未获得过任何国省授予的品牌,大部分企业品牌竞争意识不强,整个产业品牌文化创建氛围不够。
  四、加快我市节能产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为进一步加快节能产业发展,现结合我市节能产业现状,下一步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节能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将重点在节能装备、节能照明、节能建材、节能服务业上取得突破。
  (一)加快节能服务业发展
  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政府机构带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发挥模范表率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合同能源管理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营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有利氛围。加强用能计量管理,督促用能单位按规定配备能源计量器具,为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基础条件。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二)创新投资融资服务机制
  探索建立以企业和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投入的产业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节能产业项目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力度,协调银行允许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抵押获取贷款。发挥节能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民间建立从事节能产业金融服务的中介服务公司,为企业发展多方筹措资金。资金主要用于节能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制、开发、示范、推广以及支持和解决节能企业在承接项目中的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等。
  (三)龙头带动完善产业链
  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抓大”与“育小”并举的战略决策,进一步完善节能产业链配套,促进各类要素向节能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对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年增长40%以上、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具有爆发成长力的重点企业,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使其迅速规模化成长。对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年增长30%以上、综合竞争力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位次的重点企业,给予政策全面支持,尽快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其中超30亿元的企业1家。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四)优化环境吸引人才
  加快资阳节能产业技术咨询、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安排一定项目引进新兴节能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围绕节能产业重点领域、企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求,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着力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通过订单培养、合作培养等方式,确保适合新兴节能产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持续增加。
  (五)强化基础设施保障
  加快资阳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资阳工业集中发展区等为核心的节能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增强产业发展保障,为项目引进、落地、开工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进一步提升产业招商引资环境。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节能小知识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 ,简称EMC,国外简称EPC),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