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的城镇低碳宜居发展是一个复合巨系统,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关联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消费等多个方面,是践行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的重要场域,需要各级政府、重点行业、民间组织、公众等利益攸关方协同配合以形成良性互动。
在具体执行中,应以“双碳”目标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为导向,基于能源、建筑、交通、市政、绿地等要素,搭建可视化的智慧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保障多方参与,实现对政策措施和管理协作的动态跟踪和实时反馈,在保障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同时实现协同治理和智慧管控。
此外,
碳中和目标下的低碳城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导向性,需要建立标准化和具有时间约束性的评价体系支持其良性、有序发展。随着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城市建设举措的推行,城镇的能源生产端和消费端将处于阶段性的演变过程。城镇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和技术发展水平等均处于变化发展状态,因而,需要对城镇低碳宜居状态进行周期性的分析评估工作。
在执行中,可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可操作、可执行和具有约束性的指标体系,定期研判城镇发展状态和建设需求,从而逐渐形成纠偏机制,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和技术保障。
城镇作为社会建设运营的生产生活中心和基本治理单元,在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技术创新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机遇。除SDG13(气候行动)外,以低碳宜居为导向的城镇建设与多项SDG目标高度相关,如SDG7(经济适用的
清洁能源)、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SDG15(陆地生物)。同时,多源数据获取机制的建立,小尺度时空数据的兼容和共享,
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居住环境的优化提升,交通体系的改造建设,空间功能的融合发展等领域,均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技术创新和协同合作,符合SDG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的相关要求。
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实现“双碳”目标,均是我国在新发展格局和发展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在国际上努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切实行动,在城镇及社区尺度推动时空数据体系的建立,推进低碳技术的革新应用,提炼低碳宜居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社区和城乡尺度的综合示范应用,将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