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地产发展背景

文章来源:未知2019-11-10 23:00

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洞察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把握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发展大势,明确提出了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五点主张,彰显了尊重自然、崇尚绿色的中国智慧,为人类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贡献了中国方案。
 
在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并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作为中国“能源消耗大户”之一的房地产建筑业,也正迈向绿色发展的重要关口。过去,在规模与利润编织的光环背后,房地产作为能耗大户的角色被长期忽略;如今,发展绿色地产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时代呼唤绿色地产
 
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而建筑一度被认为是世界能源以及土地、矿石、木材、水等各种资源最主要的消耗源和环境污染源。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创下331亿吨的历史新高,其中最大的“黑洞”就是建筑能耗。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建筑业。
 
水泥、砂子、水、钢材是建筑行业的主要原材料,每年这些原材料的消耗量非常巨大。有数据显示,中国的水泥消耗量约占全球的一半,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开采石灰石。
 
此外,中国的天然砂无法满足建筑业的需求,需要进口砂。因此,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也是对建筑行业能耗的一大挑战。
 
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中国的城镇化也在进一步推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底,中国城镇化水平为59.58%。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约为75%。
 
这意味着,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于建筑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需求的增加给中国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建筑业能耗巨大,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次报告中列出了能耗的七个主要领域,其中能耗最大的包括工业、交通、建筑业。不仅如此,建筑业的能耗具有锁定效应。一旦建筑建成,能耗基本是固定的,很难再减少。后期如果想要给建筑做节能改造,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
 
因此,探索并建立可持续的建筑业发展模式具有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绿色地产应运而生,核心便是发展绿色建筑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随着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不断提升,绿色地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房地产行业的瞩目。部分开发商已形成共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传统开发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发展绿色地产才是开发商未来的出路。
 
政策加持,注重实效
 
尽管绿色地产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肇始于顶层设计的变革已在不断探索、深化。和往年相比,除了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不少政策的落脚点越来越注重执行、强调实效。
 
2019年3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该版本将于2019年8月1日起实施,此前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同时废止。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从政策源头推动了中国绿色建筑的起步与发展。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评出10636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建筑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完成“十二五”期间对绿色建筑要求的目标。在此之后,国家提出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期末,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要超过50%。
 
总体来看,在新的阶段,绿色建筑被赋予了“以人为本”的属性,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建筑使用者的满意体验为视角,绿色建筑从之前的功能本位、资源节约转变为同时重视人居品质、健康性能。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