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和绿色建筑是天然盟友

文章来源:BIM联盟2016-09-07 16:24

BIM与绿色建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从建筑生命周期上来讲,BIM和绿色建筑都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BIM的概念不断扩展,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和LEED等国外绿建标准也都覆盖了建筑生命周期的设计、施工和运行阶段;德国的DGNB绿色建筑标准更加扩展,其关注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坟墓,向上扩展到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原料,向下扩展到建筑寿命终结时的拆除、回收和利用,似乎比目前BIM关心的周期更长;从未来发展来看,BIM和绿色建筑关注的生命周期将趋向于一致。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从信息管理角度来讲,BIM是最好的建筑信息载体,利用这个载体可以将建筑在各阶段需要的信息集中管理。BIM的建模方法和信息概念目标是信息的完整度、准确度、一致性和可控性,用于控制造价、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率;绿色建筑也要求各种建筑材料、设备和系统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可控,以便得到更加节约资金、材料、能源、土地、水源和降低总体碳排放量。相对而言,BIM类似于一种实现手段,绿色建筑类似于一种期望目标,尽管角度不同,两者的方向和目的基本是一致的。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从研究方法来讲,BIM用模型作为信息的载体,绿色建筑要求的模拟预测以模型为基础。BIM模型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模拟技术将是完美的结合。如果BIM模型只作为信息载体而不是模拟基础,就仅是一种三维统计学数据库,其对信息利用只是简单的粗放利用;从而丧失了其作为计算依据和模拟载体的大部分优势,意义必将大打折扣。绿色建筑如果没有一个统一可靠的信息模型作为载体,性能模拟的基础都建立在各种简化模型上,不同人建立的简化模型的区别将造成模拟结果的区别,所以其成果将只能作为一种相对的参考。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因此,有专家认为BIM工作的核心是建立一个模型,该模型在严谨的控制策略下能够准确和完整地承载建筑信息,并避免信息中冗余、冲突和模糊的部分,然后将这个模型在建筑各个生命阶段进行利用和传递。总的来说BIM的研究内容就是:建好模型,用好模型,传好模型。BIM工作的过程就是在建筑生命的各个阶段完成“建模-用模-传模-加工(续建)模-再用模-再传模”的循环和传递。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而绿色建筑的核心是设定一个目标,该目标在方案和设计阶段就已经提出,通过设计、施工、运维和回收等不同建筑生命阶段不断深化和落实这个目标,并保证实际效果能够达成这个目标。绿色建筑的工作过程是“提出目标建立初始模型(方案设计)—优化模型完善目标(初步设计)—深化模型落实目标(施工图设计)—落实模型保证目标(施工)—模型实物完成目标(调试)—实物运行检验目标(运行)”。绿色建筑的每个工作阶段及阶段之间的过度都可以采用BIM的工作过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从理论上讲,BIM和绿色建筑的配合相得益彰。尽管现在BIM的信息完善和传递仍然难重重,尽管我们认为绿色建筑应用仍然是好看多于实用,但我们还是认为BIM和绿色建筑研究方向和期望目标是正确的,在不断进步的道路上,两者的结合发展将更加有力地促进目标的早日实现。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BIM可以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提供了工程项目所需的相关信息的沟通桥梁,在施工前碰撞检查,且有领域权限提供个参与角色执行各自任务于责任期间完成,BIM具备同步进行更新与修正,且后续经营管理,可通BIM了解建筑物的整体概况,清楚完整的记录建筑施工至管理阶段,呈现建筑生命周期。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绿色建筑融入BIM概念,运用相关软件建立BIM模型可以分析自然、地理等环境数据,帮助设计师做进一步的能耗分析,同时应用BIM模型的模拟特性,贴合实际状况,提高设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BIM作为沟通平台,整合与同一软件绘制,可帮助设计师在绘图的过程中节省时间,快速与业主、及项目利益相关者详细沟通表达,直接将业主需求与其他各方提供建议,反映于BIM模型中,在初期决策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四大不足待解决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BIM方法可用于分析包括影响绿色条件的采光、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材料等建筑性能的方方面面;可分析、实现最低的能耗,并借助通风、采光、气流组织以及视觉对人心理感受的控制等,实现节能环保;采用BIM理念,还可在项目方案完成的同时计算日照、模拟风环境,为建筑设计的“绿色探索”注入高科技力量。当然,国内绿色BIM应用方面亦存在一定的不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一是BIM与项目环境保护。首先,中国企业较少深入利用BIM实现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与美国建筑市场相比较,对于如何提高建筑(包括新建、改造和翻新建筑)效能、资源利用率并降低建筑物碳排放,中国建筑市场缺乏完善的标准和相应的技术指导。对于注重环保目标的企业,与美国类似,也通常重视了建筑的能源绩效分析、照明分析和暖通空调设计,忽视了绿色建筑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选用。但是与美国建筑市场相比较,中国建筑市场中拥有着更多的新建项目,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中国应该且必须更加重视绿色建筑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选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二是BIM与设计。首先,BIM在中国较少被应用于项目设计(更不用说绿色BIM),更多时候被用于项目设计之后(在项目建筑设计甚至结构设计完成之后才开始建立BIM模型),成为了简单的分析工具和相对便捷的图纸输出工具。其次,由于目前中国对于三维工程图纸缺乏相关技术标准,所以即便是将BIM应用于项目设计,但项目各设计阶段的设计成果仍然只能以BIM模型生成的二维工程图纸并根据国家标准进行验收;而由于缺乏设计合同对BIM的约束力,运用BIM进行项目设计往往只是设计单位的中标条件,至于对BIM运用的具体要求、对BIM模型的评价标准、运用BIM深化设计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分配以及BIM模型的合同约束力、法律效力均不够明确。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三是BIM与工程造价管理。虽然BIM能提供较为精确的项目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统计信息,但由于中国的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标准在项目划分、分项工程设置、工程量计算规则等核心内容与国外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进而导致以当地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惯例为基础的BIM产品无法充分满足国内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需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四是BIM与虚拟施工。BIM在项目施工阶段的运用,能进一步提升BIM的价值,只有通过反复的可视化模拟,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才能实现项目的施工精益化。而最终的精益程度取决于BIM模型深化的程度。但是当前,由于软硬件方面的不足,对于较复杂的大型项目,运用BIM进行全面的虚拟施工是较为困难的,一方面过于深化的模型会使计算机硬件难以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此外,为确保项目施工承包商按照制订的项目进度计划去执行,仅利用BIM制订施工方案是不足的,而应该将BIM与物流、施工现场管理相结合,并将BIM的运用从项目层面提升至企业层面,对企业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根据企业开展的不同项目,进行合理的分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由此看出,国内绿色BIM在项目设计、施工实践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还是非常明显,但是相信BIM在国内的迅速普及,以及国内建筑业的转型,绿色BIM在中国迟早会遍地开花。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