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助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文章来源:石家庄新闻网夏建平2013-05-14 17:48

  易碳家讯:在建筑行业加大“生态环保”型建筑材料的使用量,是促进建筑行业创新转型,实现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推广的一大有效途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建筑行业是典型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人们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其核心就是要多注重建筑的低碳、节能。近年来,轻质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太阳能相变温控材料、低碳节能蓄热保温材料等各种新型建材在国家政策鼓励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技术日趋成熟,已受到部分建筑商的青睐。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目前,我国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逐步淘汰传统的粘土砖、瓦,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新型建材就是将农作物秸秆、轻体无机蓄热材料等加以科学的利用,具有超强的低碳、节能特质。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是新型建材的潜在市场。由于这一市场采用的多为中低端建材,资源、能源消耗大(粘土砖、瓦)、节能性差。还有农作物的秸秆,除部分作为饲料外,其它的经过焚烧还田,既造成环境污染,又降低资源的利用率。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墙体、屋顶材料在各类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 农村不少地方还以实心砖为主,不仅毁坏大量的良田,在烧制过程中还耗费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每年这些材料生产用的能耗和建筑采暖的能耗将近一亿五千万吨标准煤,约占全年能耗总量的15%,其中还不包含水泥生产能耗。由此可见,建筑对雾霾天气的“贡献”是多么的直观。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首先要以科技为支持,加快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我国现有的新建材加以调研、引进和开发,从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减少冬季采暖期燃煤的数量,减轻雾霾对城市影响,建议大力开发建筑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大力推进、推动并扶持建筑商广泛采用新建材及新技术。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新型建材可利用农作物的秸秆、谷壳等做主料、运用科学的方法,生产轻质墙体板、砖、瓦等,其各项性能指标都可达到或超过国家相关标准,是不可多得的传统建材的替代产品,真正实现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目标。同时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减轻或消除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对建筑节能、提高建筑功能、保护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在建筑施工中,广泛使用新型生态环保型建材,“轻型墙体板和型材”等,可减少土地破坏,免除粘土砖瓦的烧制过程,减轻环境污染,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煤的消耗,其优势显而易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充分发挥新型建材,保温、节能、节地、生产过程无污染产生等特性,完全符合国家低碳经济的产业政策。它可以工厂化、模块化生产,进行现场组装,减少施工现场的二次扬尘。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要实现产业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机制作用。如果缺少新型建材的生产加工企业,那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之,如果仅有新建材的生产加工企业,没有一定规模的建筑商为依托,则生产的新建材缺乏销售渠道,也形成不了产业。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