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发达国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化石燃料撤资运动,这股风潮让很多气候治理的参与者倍感鼓舞,认为看到了控制全球温升的希望;然而,不少发展中国家却颇有微词,他们并不反对低碳转型的大目标,但表示一个新的南北发展鸿沟正在以“减碳”的名义不断加深,全球南方合理的发展诉求被有意忽略。
席卷全球的撤资潮
从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后,“化石燃料撤资”(fossil fuel divestment)被很多环保组织视为一个倡议重点,即说服机构减少手中持有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业股票,通过资本市场各路资金“以脚投票”的方式,向传统化石燃料开采企业施压,要求他们停止开采超标储量,通过金融手段迫使化石燃料产业向低碳转型;同时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以立法或征收
碳税等形式阻止企业进一步开采化石燃料。
大致从2012年开始,全球一些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大型跨国企业、多边开发银行陆续作出“不投资化石燃料(或高碳能源)”的承诺。据环保组织Stand.earth的评估,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1600家管理着40.6万亿美元资产的机构宣布“从化石燃料项目中撤资”。多边开发银行的撤资行动引人注目,代表了跨国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风向。2013年,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先后宣布今后不再为燃煤发电项目提供贷款。世界银行从2019年后不再向油气勘探和开采项目提供贷款,并将投资重点转向能源转型,2019~2023年,世界银行批准100亿美元支持全球多个
清洁能源项目,发电装机容量总计7.6吉瓦,批准55亿美元支持能效提升项目。欧洲投资银行于2021年停止对包括天然气在内的所有化石燃料项目的融资支持。亚洲开发银行于2021年宣布不再支持煤炭项目融资。
近几年,发达国家阵营还掀起一波“化石燃料撤资”的承诺行动,其重点并非“自己国内撤资”,而是“从外部世界的化石燃料领域撤资”。2021年1月,欧盟理事会通过决议,表示“欧盟能源外交将阻止对第三国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的所有进一步投资”,除非这一投资符合
碳中和与《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2021年8月,美国财政部向多边开发银行发布
新能源融资指引,称美国将反对他们参与化石燃料项目,但贫穷国家的一些下游天然气设施除外。由于美国财政部是包括世界银行集团和非洲开发银行在内的主要开发银行的最大股东,其指导方针将在世界范围产生显著影响。2022年5月,G7能源和气候部长
会议的《联合公报》表示,2022年底,除个别情况外,成员国停止向国际化石燃料项目提供公共融资,这也是日本首次在国际场合作出这一承诺。
欧盟对域外化石能源项目的干涉举动日益高调和频繁。2022年9月,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以“控制
碳排放、保护环境”为由,呼吁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立即停止东非原油管道项目的建设,甚至明确表示欧盟可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影响各类投资机构,阻止这项“不被整体环境允许”的石油项目。2023上半年,受到欧盟施压,西方至少25家主要银行、23家再保险公司表示不支持该项目。东非原油管道规划全长1443千米,把石油从乌干达的艾伯特湖油田运到坦桑尼亚的坦噶港,打通东非内陆至印度洋的能源输送通道,乌干达评估该项目带来的外国投资总计将使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坦桑尼亚也期待每桶油12.7美元的可观过境收入。面对外部压力,两个非洲国家的高官表示欧洲人在推行“经济种族主义”,两国人民有权像工业化国家那样利用本土的资源,两国政府将尽最大努力推进项目的落地。
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
在全球追求碳中和的过程中,“化石燃料撤资”是一个必要环节,各国的确需要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资金支持,将资金更多用于能源转型、气候适应等领域,但是西方国家并未从自身做起,真正减少对化石燃料的投资和依赖。
据国外能源智库评估,2020~2022年,G7国家对化石燃料的财政支持至少为730亿美元,这几乎是同期对清洁能源财政支持的2.6倍。特别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国家在全球疯狂采购油气,加大对本土油气部门的投资和化石燃料补贴,包括尝试开发域内更多的油气资源、建设更多LNG接收站和天然气管线、为一些高耗能产业提供救助等,也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延迟一些煤电厂的关停,保障能源安全的底线。欧盟于同年5月拨款121亿美元新建油气基础设施,未来有望持续增加投资。美国利用俄乌冲突,抢占欧洲油气市场的份额,面对来自欧洲和亚洲源源不断的订单,美国多家液化天然气企业迅速做出扩大产能的投资决定。西方世界迎来了一波化石燃料的“淘金潮”,欧美油气巨头趁机赚得盆满钵满,俄乌冲突爆发两年来,壳牌、英国石油、雪佛龙、埃克森美孚和道达尔能源公司已经赚得利润2810亿美元,并在2023年前所未有地向股东分红1110亿美元。
CNN网站指出,挪威、英国和加拿大尽管在国际舞台塑造其重视气候议题、引领能源转型的形象,但依然不遗余力地扩大本土油气的生产和出口,他们很多引以为傲的环境成果都源于化石燃料资金的支持。而且,没有国家认为自己应该最早从油气行业中撤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认为他们应该继续生产。加拿大强调其能源产业尊重人权,挪威表示他们生产的油气有更低的碳强度,英国则宣扬拥有成熟的油田基础设施。”
西方国家在推动“化石燃料撤资”时,仅将其简化为一个简单的投资转向问题,完全不探讨、不涉及激进撤资所衍生的各类风险和防范问题。例如,过快撤资容易引发能源供应的紧张问题,不加选择地对化石燃料撤资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能源
价格冲击,强加的能源转型在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导致能源供应上的青黄不接、能源贫困的不降反增。再如,过快撤资也可能抬高能源转型的成本和难度。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的供应链中都交织着化石燃料,撤资运动导致的高燃料
价格也会使清洁能源的消费变得更加昂贵,滞缓整个转型过程,而发展中国家对成本更加敏感。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西方国家在天然气领域的撤资行为,更加缺失绿色转型的公平正义,加剧了他们的能源安全困境。近年来,挪威联同7个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一直游说世界银行于2025年前停止对发展中国家天然气项目的融资,将资金转移到贫困国家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包括绿氢和微电网的推广。正如美国学者维贾亚·拉马钱德兰的评论,从经济性、可行性上看,“让地球上最贫穷的人群使用绿氢这一目前最复杂、最昂贵的能源技术,还要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试图建设所有人受益的‘智能微电网’,这样的想法是荒谬的。”无论绿氢还是微电网,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根本无法支撑非洲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增长的用能需求,这种“不接地气”的发展援助只会制约非洲的可持续发展。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量已经探明、有待开发的陆上或近海天然气田能够为民众提供低碳、充足、廉价、便利的能源。2022年,挪威油气出口收入高达1130亿美元,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自己还在化石燃料的开发路径上“肆意狂奔”,支持欧盟将天然气设定为“绿色能源”,现在却以“气候治理”为名尝试剥夺一群最弱势国家自给自足的希望。
面对西方国家及其主导的多边银行逐渐中止对海外化石能源项目的公共融资,乌干达总统约韦里·穆塞韦尼曾发文批评:许多发达国家在推动非洲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过渡,为非洲清洁能源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真实意图是担心非洲拖累了西方气候目标的实现。但是,这样的行为阻止了非洲人民摆脱贫困的努力,“在阴天或无风的时候,非洲人只能依靠柴油发电机或蓄电池维持不可靠且昂贵的电力”“没有稳定的能源,非洲制造业难以吸引投资、难以创造就业机会,如果非洲大陆不能利用天然气制造合成肥料或为高效货运提供动力,农业也将受到影响。”穆塞韦尼呼吁西方国家应该秉持内外一致的标准:“天然气是更绿色的选择,它能帮助非洲实现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正像发达国家自己所做的那样。”
在缺乏与发展中国家充分协商、协作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将他们所偏好的气候治理手段与强度提升为一种不计成本、不加区别的手段与强度,很多看似“壮士断腕”的行动,断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供给能力,其实质就是——“看别人饿着,宣称世界开始瘦了”,而当自己国家稍有能源供应的不足,总是毫不迟疑地加码化石能源投资。
化石燃料撤资必须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群体)留出弹性的发展空间。“发展中国家必须获得发展的机会,哪怕这个过程会在一个十分紧要的时期增加排放。”具体到撤资行动上,西方国家及其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应避免“一刀切”式的激进撤资,尤其在近中期要维持对天然气项目的资金支持,客观评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条件,从能源系统全局出发照顾他们的安全需求、发展需求和转型需求,对最不发达国家群体更应该“网开一面”,支持他们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地获得能源。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4年4期,作者系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