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世锦:减碳要有战略定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胡畔2024-03-26 08:21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逐渐成为全球发展共识。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专题研讨会上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不能动摇或者后退。目标决定预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巨大的外部性,目标的确定性更为关键。减碳要有战略定力,各国应秉持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不能搞贸易保护主义,更不能够“断链”。
“我们要意识到,与10年、20年前相比,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已经不仅是坐而论道,而是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数以万计的研发和产业投资。”刘世锦表示,全球减碳之路虽然遭遇了种种挑战,但各国不应在碳中和目标上出现动摇,否则,为之注入的大量研发和产业投资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同时,对于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刘世锦认为,首先要落实责任,完善激励机制。从国际社会看,不同国家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不同,所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各异,但他们都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快落实责任。
“要加快这一转变,首先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刘世锦建议,应提出与实现“双碳”目标相适应的减碳量化指标,这一量化指标应该既包括全国层面的,也包括各个省市县区层面,再进一步分解到各个行业和企业,并建立起可核查、可追责的责任体系。在企业层面,则应普遍形成碳足迹捕获和碳账户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更多的企业进入碳排放权市场。
“只有建立起强有力的量化责任体系才能够激发起各个层面,特别是企业强劲、持久的减排动力,碳市场才能够提高效能。”刘世锦表示,减碳责任体系、碳账户等等都属于减排制度设施的建设,过去在这方面坦率说进展不够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本过高。成本过高既包括技术成本也包括经济学讲的交易成本。随着“双碳”进程加快、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方面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所以,加快“双碳”进程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机制创新也很重要,而且往往要走在前面。
其次,绿色低碳产业的增长目标应适当调高,新技术、新产业的替代速度要加快。刘世锦表示,COP28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增长两倍,能效提高一倍的目标,既体现了雄心,也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因为技术上的快速迭代和大量产业化投资。至少在中国低碳绿色产业发展的潜力在不少方面是远超预期的。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应该适当地提升,新技术、新产业对原有技术和产业的替代速度应相应加快,这样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增加研发投入,同时也会缩短实现“双碳”的进程。
刘世锦表示,从根本而言,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靠的是全面系统的技术,创新及其带动的低碳绿色产业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治本之策,是处理各种矛盾、理顺复杂关系的关键所在。绿色创新所带动的大量绿色投资已经成为当前最为重要而活跃的经济增长新动能之一,减碳与增长正转化为相互协同共赢的关系。所以,通过创新实现“双碳”目标,对发达国家而言有利于他们获得新的增长动力,对发展中国家则更加重要——他们通过绿色发展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总而言之,碳中和是一条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人类社会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也能够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所以,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必须秉持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化、全球化的方向,不能搞贸易保护主义和小圈子,更不能脱钩断链。“尽管情况非常复杂,但我们仍需目光长远,要坚持多元化、全球化,这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必须,也符合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刘世锦强调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