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应用端的两大有效减碳路径
混凝土是水泥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水泥作为胶凝材料,配以碎砂石为骨料,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成混凝土,大量和广泛用于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建设。混凝土行业的碳排放主要由原材料生产、混凝土生产和产品运输三部分组成。
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永祥强调,将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与结构创新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性能优势,降低混凝土的总体用量。同时,通过混凝土的骨料优化设计与掺合料粉体技术,将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即水泥熟料用量)降下来,这是目前混凝土应用端降低碳排放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混凝土减碳报告》认为,混凝土需求总量下降带来的减排效应与材料高效利用是水泥应用端的两大有效减碳路径。据中国水泥网水泥研究院预测,未来,混凝土需求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到2030年,混凝土产量将从2022年的约33亿立方米降至24亿立方米,碳排放量与2022年相比,将减少两成。到2060年,混凝土的产量预计进一步降至16亿立方米,碳排放量将减少近一半。
在材料高效利用方面,《混凝土减碳报告》强调,应注重四项技术,分别是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延长混凝土使用寿命、提高混凝土制品二氧化碳固碳能力和扩大低碳水泥应用。报告提出了不同时期减碳技术发展优先级及碳减排潜力:到2030年,材料高效利用将以优化配合比及延长混凝土使用寿命为主,两者当年将实现碳减排共计约1.73亿吨,占混凝土行业预期碳排放总量的24%。 2060年,上述四项技术碳减排共计约2.27亿吨,占当年混凝土行业预期碳排放总量的48%。
周永祥指出,要尽快将水泥的外部环境成本纳入水泥
价格体系,目前要加快实现水泥行业的碳交易,使得水泥的市场
价格体现出必要的、真实的碳交易价格。目前的水泥价格较低,就是没有包含碳交易价格。较低的水泥价格,不利于水泥的节约化使用,也不利于替代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混凝土减碳报告》建议,应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生产端矿物掺合料的使用比例,扩大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在非主体结构中的使用,扩大再生骨料使用范围。推广其在道路工程、土方平衡、林业用土及烧结制品等场景大量利用;原材料替代、再生混凝土使用要求应纳入“低碳混凝土”评价体系,需在混凝土生产碳排放计算和评价方法中予以明确,以鼓励和推进相关碳减排技术的应用。此外,报告认为,不应片面追求混凝土的高性能化,应根据混凝土不同应用场景提出混凝土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新要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