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新时代节能降碳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史作廷 祁 飞2023-08-30 09:28

扎实推进新时代节能降碳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以节能降碳为重要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在碳达峰碳中和不同阶段,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把节能降碳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握好工作节奏,统筹好发展和减排关系,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优化政策举措,实现节约提质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切实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生活不受影响。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一是科学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彻底改变“小散乱”局面,以优势企业带动促进行业整体绿色发展。二是持续深入推进重点高耗能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格落实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坚决清退僵尸产能,健全防范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三是加快技术创新应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赋能。深入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以鼓励绿色技术发展,鼓励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绿色技术推广,加快先进成熟技术应用。
 
  深化重点行业节能挖潜。当前,我国重点用能行业仍然存在着较大节能潜力,节能挖潜应当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在工业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国际市场影响力,切实推动行业企业由大变强,通过规模效应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围绕重点行业开展能效对标、节能降碳诊断,实施节能改造,深挖节能潜力;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不断完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鼓励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在建筑领域,结合城市更新等工作,深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在条件适宜地区积极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在交通领域,围绕铁路、公路、航道、机场等开展绿色化改造,加强充换电、加氢、港口机场岸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能交通,积极运用大数据优化运输组织模式。
 
  深入挖掘企业节能节约潜力。一是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智慧管理等措施,抓住能源资源消耗过程管控和优化这个关键点,引导更多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能源流、物料流和信息流的实时平衡和统一,构建基于信息化的节约管理新机制。二是通过服务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减少能源资源在全产业链条生产过程中的消耗,从加工组装产品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为主向“产品服务”转变。三是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鼓励国有和民营资本通过项目合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将更多的节约潜力“变现”。
 
  推动法规标准落地落实。一是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对标新时代节能降碳工作要求,及时梳理现行法律条款中的相关内容,抓紧修订完善节能管理相关法规制度,不断增强法规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适应新时代节能降碳工作需要。二是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根据行业发展水平、目标预期等,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科学确定相关行业能效标准。建立健全适应需要的标准更新完善机制,及时修订强制性标准,进一步发挥限额、定额标准的倒逼作用,完善以标准规范为基础的监管制度。三是完善监管调控措施。以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准绳,依法依规开展节能审查、节能监察及执法检查。合理设定用能项目能效准入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管机制,对重点项目做到节能监察全流程覆盖,推动企业和社会科学用能、合理用能。
 
  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生活,贵在主动,成在持续。一是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利用网络、电视、纸媒等载体,广泛宣传绿色低碳理念及实践经验做法,引导公众从“知道”到“想到”、“做到”,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更好地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活成为新时代的亮丽名片。二是鼓励绿色消费。完善绿色采购标准和执行机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和规模,发展绿色物流,推广绿色包装,支持绿色物料辅料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切实发挥能效标识的绿色消费引导作用,完善绿色产品消费激励措施,为鼓励发展节能低碳产品创造条件。三是培养绿色生活习惯。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持续倡导“光盘行动”,深入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让节能低碳覆盖工作和生活的每个角落,促进居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一是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进一步突出节约目标,加大相关领域财政投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做大做强市场;更好发挥绿色金融支持作用,形成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匹配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执行好已有的资源节约税收优惠政策。二是推动资源价格改革。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导向,不断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探索用好碳市场碳税等碳定价机制,促进资源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需、碳排放影响等。
 
  (执笔:史作廷 祁 飞)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