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组织领域内约50位
专家编写并于近日发布的《中国
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进展,2021年全国PM2.5浓度均值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3%,较2015年下降1.8个百分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并实现现代化的同时,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实现碳中和,通过减污降碳协同,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认为,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要求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进程,进而为降低全社会
碳排放强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当实现碳中和目标时,整个能源结构的巨大变化,将极大地减少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在未来PM2.5浓度下降中,贡献度可以达到80%左右。
《报告》预计,通过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使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当前水平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可提升至80%以上。
《报告》指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刚性增长仍是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和影响空气质量的核心因素。在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需要以能源结构深度清洁转型为根本,以PM2.5与O3协同治理为重点,推动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有效保护公众身体健康。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表示,过去十年,我国的蓝天保卫战取得历史性成就,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同时,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已经取得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重污染天气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尤其是高碳的能源、产业、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进一步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必须更加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2022年度《报告》召集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雷宇所长代表报告工作组表示,“‘十三五’以来,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结构转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人为源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明显减缓,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快速降低,减污降碳协同度正在提升。总体而言,我国污染负荷仍然处于高位,大气环境质量将来还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应对和大气污染治理,在科学机理、目标指标、治理体系、应对措施、综合效益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协同潜力,需要持续开展研究,强化协同工作,实现协同效益最大化。”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