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采访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导建设的“土壤
碳中和与气候应对试验设施”项目已落地江宁区淳化街道并加速推进,一期工程“FACE实验
平台”将于下月完工。这是我省首个以“土壤固碳”为研究方向的碳达峰
碳中和科技创新项目,被纳入“2022年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第二批)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项目”计划。
土壤
碳汇是削减
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占比达到60%以上,约为植物碳库的3倍、大气碳库的2倍,全球2米深土壤有机碳储量每年增加千分之四,就完全有可能保持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
上述“土壤碳中和与气候应对试验设施”项目于今年3月获省财政厅和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建设,占地200亩,总投入1.02亿元,其中2000万元为省拨款,其余部分由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自筹。经过6个月前期准备,项目8月正式启动,目前工作人员正在淳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一期“FACE实验平台”,该平台将模拟未来二氧化碳增加后的生态环境条件。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计划用5年时间,在淳化构建全球先进的“土壤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应对试验设施”系统,具体包括“两平台一系统”: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建设旨在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农田固
碳减排技术研发平台”;构建全面估算土壤
碳源,增加碳汇潜力的“深层土壤碳汇研究平台”;建设模拟未来全球二氧化碳增加、气温和地温协同升高的“地表气候变化模拟系统”,开展稻田土壤富碳、减排和适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颜晓元表示,到2026年,项目将形成一系列土壤固碳减排技术成果并转化,为江苏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技术体系提供支撑;当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大面积推广后,全省农田土壤固定的碳有望抵消2030年至2060年江苏碳排放总量的10%;力争将淳化项目基地建成中国乃至全球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创新中心,吸引海内外50家顶尖研究团队在此集聚。
淳化街道农业事务部部长陶敬富介绍,淳化拥有4.5万亩水稻种植良田,“土桥大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已形成耕种管收全程智慧化生产方式。这是项目落地淳化的重要因素。未来,土壤固碳减排技术深度应用后,淳化农田固碳速率有望增加50%以上,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降低30%以上。
明年6月,项目将进入实质性试验阶段,研究人员将对2023年水稻生产及农田耕作方式设置若干实验处理,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