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成都市召开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
在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中,成都一方面聚焦环境污染物治理,大力实施
清洁能源替代攻坚,累计完成1876台燃煤锅炉淘汰或
清洁能源改造,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另一方面,通过金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
试点、启动成渝氢走廊建设、强化移动源管控等措施,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
碳排放强度“十三五”期间累计降低21%。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就在这个夏天,我们先后经历了高温、干旱、山火、山洪、地震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相信大家也都意识到、感受到,气候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近年来,成都坚定不移走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主动对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着力构建
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
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六大体系,实现了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降”目标,“十三五”期间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长支撑起年均7.3%的经济增长,公园城市建设
案例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我们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张军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成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情况。
一是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同根同源,我们聚焦化石能源燃烧这一主要排放源头,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累计完成1876台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展金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成17个浅层地温能示范项目,年减少二氧化碳约8600吨;积极发展绿色氢能,启动成渝氢走廊建设,累计建成加氢站3座、运营氢燃料公交车和物流车370辆;强化移动源管控,较国家规定时限提前2年供应国VI(B)标准车用汽油,截至2022年8月底,全市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34.5万辆。通过以上措施,我市碳排放强度“十三五”期间累积降低21%,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2021年空气质量更是创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好水平,黄龙溪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成效初显。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两轮“散乱污”经营主体专项整治,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56户;青白江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作为国企改革典型案例入选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另一方面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淮州新城等6个主要承载地和龙泉汽车城等5个协同发展地,聚焦动力电池及储能、光伏、氢能、节能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
绿色建筑、绿色低碳服务六大领域,大力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行动,2021年全市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约1900亿元,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设计产品4项、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
三是积极创新低碳发展成都模式。打造“碳惠天府”特色品牌,国内首创提出“公众
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
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的双路径碳普惠机制,推出专属绿色公益
平台,已上线15个公众碳积分场景和14个低碳消费场景,参与用户数达45万,已开发“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7.5万吨,通过自主认购实施
碳中和,促进减排量实现价值转换。深化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依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组建成都市出口产品低碳标准与认证联盟,鼓励出口产品开展低碳产品和
碳足迹认证,并将认证财政补贴纳入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创新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启动碳监测评估、“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国家级试点;强化金融科技支撑,四川天府新区获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揭牌运行天府永兴实验室;印发《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开展首批24个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和社区试点建设。
四是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都江堰精华灌区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全市年固碳量超过200万吨。强化碳排放数据管理,积极参与全国
碳交易市场建设,2021年4家控排企业顺利完成首次
履约清缴,开展23家省级重点企业和150家市级重点企业年度碳排放第三方核查,实现市区两级温室气体清单和能源平衡表常态编制。拓展气候变化领域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
论坛、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
论坛等
会议活动,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等国际组织,推动实施C40气候行动规划成都项目、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项目,中国—瑞士低碳城市(成都)示范项目取得良好合作成果。
五是持续营造共建共享社会氛围。倡导绿色出行和低碳消费,将每月5日设立为“绿色低碳出行日”,开展优惠乘坐公共交通活动;截止2022年上半年,全市85.3万辆共享单车日均骑行约220万人次,“蓉e行”平台累计引导超58.5万人次主动停驶私家车;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商场13家、银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63家,评选绿色餐饮示范店198家。推行公共机构绿色办公,构建现代公物舱,推广使用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和无纸化会议系统,开展“零碳”会议室认证,建立会议“碳中和”机制,年节约纸张约2.5亿张,政府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环保产品比重均超过90%。提高全民
低碳环保意识,《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生效施行,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9%以上;成立全国首个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连续四年发布城市级绿色低碳发展蓝皮书,推出《低碳成都100案例》,成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公园正式开园。
张军强调,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增强城市韧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攻坚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力争输出更多绿色低碳的成都经验。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