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层面出台的“双碳目标”并不是让每个行业,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人都达到
碳中和。我们能看到,实现目标的“1+N”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排放较大的部门,尤其是电力、工业、交通等,更多的是依赖于规制性政策和标准,以及经济激励或惩罚措施。治理上则是采取行政区划分解目标的方式,所以每个省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制定自身的减排和增汇的方案,减排潜力大、经济实力强的省区也往往是能源消耗的主力军,面临的压力也往往更大。
国际的能源与气候形式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会产生影响,因为我国2020年提出“双碳”承诺与欧盟的推动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由于俄乌冲突造成的油气短缺让欧盟的应对气候的努力有所放松,但这并不能由此就推断欧盟的气候雄心降低了,因其长期气候承诺并没有松动。所以中国如何在不利的国际形势下,平衡自身的气候雄心与经济发展就显得很重要,因为要达成“双碳目标”需要巨量的投资。此外,煤炭退出如何加速、如何考虑公正转型、如何加速建筑、农业、废弃物等领域碳的减排力度都是“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
社区工作与目前“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因为社区层面涉及更多的是间接排放而不是直接能源使用的
碳排放。社区机构往往是要做社区居民的工作,通过意识提升、行动倡导都需要改变人的行为,但这些行为改变可能是国家的“双碳目标”达成路线图忽略的,社工类与环保类组织推动的事情,恰恰是那些未被充分考虑的“量小且分散”的
碳排放量。所以如何发挥个人和社区的微观减碳作用,并凸显共同受益如自然保护、扶贫、企业社会责任等,就显得很重要。重点也并不是单纯追求如何计算出自身工作的减排量,再与碳达峰贡献做个比较,这样做意义不大,因为排放量占比太小了,真正的意义在于强调环境意识的提升,对人行为改变的影响,以及在意识提升后的规模效应。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