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降碳“蓝图”绘就

文章来源:中国水运报碳交易网2022-07-18 09:42

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为切实做好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7月1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从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打造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强化保障措施、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绿色低碳建筑逐步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将孕育丰富的产业发展和市场投资机遇。
 
目 标
 
★ 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
 
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建筑节能、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水平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
 
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转;
 
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初步解决;
 
建筑品质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绿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绿色低碳运行初步实现。
 
★ 力争到2060年前,城乡建设方式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性变革全面实现,美好人居环境全面建成,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治理现代化全面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举 措
 
★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 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
 
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推动组团式发展。
 
推动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一般不得新建超高层住宅。
 
除违法建筑和经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且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建筑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
 
盘活存量房屋,减少各类空置房。
 
● 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
 
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
 
2030年前,严寒、寒冷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83%节能要求,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75%节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节能要求。
 
推动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
 
对具备改造价值和条件的居住建筑要应改尽改,改造部分节能水平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
 
● 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
 
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
 
加强城市设施与原有河流、湖泊等生态本底的有效衔接,因地制宜,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方式,加大雨水蓄滞与利用,到 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平均可渗透面积占比达到45%。
 
实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造和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行动,到2030年全国城市平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
 
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加强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管理,控制过度亮化和光污染,到2030年LED等高效节能灯具使用占比超过80%,30%以上城市建成照明数字化系统。
 
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9%,城市建成区拥有绿道长度超过1公里/万人。
 
● 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建设
 
推广功能复合的混合街区,倡导居住、商业、无污染产业等混合布局。
 
到203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
 
通过步行和骑行网络串联若干个居住社区,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
 
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60%的城市社区先行达到创建要求。
 
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向业主提供居家养老、家政、托幼、健身、购物等生活服务,在步行范围内满足业主基本生活需求。
 
鼓励选用新能源汽车,推进社区充换电设施建设。
 
● 建设绿色低碳住宅
 
提升住宅品质,积极发展中小户型普通住宅,限制发展超大户型住宅。
 
合理布局居住生活空间,鼓励大开间、小进深,充分利用日照和自然通风。
 
推动新建住宅全装修交付使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积极推广装配化装修,推行整体卫浴和厨房等模块化部品应用技术,实现部品部件可拆改、可循环使用。
 
● 优化城市建设用能结构
 
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
 
引导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炊事等向电气化发展,到2030年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65%。
 
推动开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到2030年电气化比例达到20%。
 
● 推进绿色低碳建造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
 
推广智能建造,到2030年培育100个智能建造产业基地, 打造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系列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
 
推广建筑材料工厂化精准加工、精细化管理,到2030年施工现场建筑材料损耗率比2020年下降20%。
 
推进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分级利用,到2030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
 
★ 打造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
 
● 提升县城绿色低碳水平
 
充分借助自然条件、顺应原有地形地貌,实现县城与自然环境融合协调。
 
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最高不超过18层,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
 
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县城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不超过40米,广场集中硬地面积不超过2公顷,步行道网络应连续通畅。
 
● 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
 
提升农房绿色低碳设计建造水平,提高农房能效水平,到2030年建成一批绿色农房,鼓励建设星级绿色农房和零碳农房。
 
引导新建农房执行《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关标准,完善农房节能措施,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暖房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 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低碳化
 
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合理确定排放标准,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
 
因地制宜,推广小型化、生态化、分散化的污水处理工艺,推行微动力、低能耗、低成本的运行方式。
 
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倡导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从源头减少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
 
● 营造自然紧凑乡村格局
 
合理布局乡村建设,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鼓励新建农房向基础设施完善、自然条件优越、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景观环境优美的村庄聚集,农房群落自然、紧凑、有序。
 
● 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
 
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 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乡村供气、供暖、供电等方面的应用。
 
大力推动农房屋顶、院落空地、农业设施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
 
保 障
 
● 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计量体系
 
推动完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
 
建立完善节能降碳标准计量体系,制定完善绿色建筑、零碳建筑、绿色建造等标准。
 
加强城市、县城、乡村等常住人口调查与分析。
 
● 构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
 
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
 
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等,推动数字建筑、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加快城乡建设数字化转型。
 
●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协同发展。
 
鼓励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金融机构等力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
 
● 完善金融财政支持政策
 
完善支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的相关财政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强化绿色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自主原则下,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支持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
 
合理开放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市场,应用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完善差别电价、分时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加快推进供热计量和按供热量收费。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