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能源与环境绩效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减碳降污协同增效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下,由周鹏、吴菲、张露平撰写的著作《能源与环境绩效测度理论及方法》于科学出版社问世。该书围绕能源与环境绩效测度中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具有突出学术价值。
一是完备了绩效测度方法,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绩效评估树立了“风向标”。传统能源绩效测度模型多仅考虑期望产出(好的产出),忽视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非期望产出(坏的产出)。这一做法未能很好地考量被评估者的减排贡献,易形成有偏的评估结果。作者率先提出了考虑二氧化碳等非期望产出的能源绩效测度模型,既保证了生产技术的完备性,又兼顾了能源消费结构的异质性。该系列工作受到众多学者的跟踪研究,对能源绩效研究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是创新了绩效测度理念,为可持续发展范式下的环境绩效评估开发了“平衡器”。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环境、经济三要素的协调发展,因而环境绩效指标不应掩盖被评价对象的非均衡发展状态。该书突破了指标间可以进行完全补偿这一假设,构建了指标间具有非补偿性的环境绩效指数,并明确了何为一个有科学意义的综合环境绩效指数,最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范式下较为完备的环境绩效测度理论与方法体系,有助于得出更为合理可靠的绩效评估结果。
三是拓宽了绩效研究脉络,为非理性生产行为下的能源拥挤研究下好了“先手棋”。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过量化石能源的使用会加速环境质量的退化,致使生产活动步入非经济区域,进而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甚至是负向作用。该书作者较早地关注到这一现象,进而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刻画了包含非经济生产过程的生产技术,提出了能源拥挤的概念及测度方法,并明晰了能源拥挤的理论内涵。基于此,该书作者还给出了考虑非经济生产过程的能源绩效测度方法,丰富了能源绩效测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四是解析了绩效变动根源,为问诊时空演变过程中绩效变动的驱动因素提供了“工具箱”。研究能源与排放总量指标和强度指标变动的内在动因,对于明晰“双碳”路径、评估
节能减排措施实施效果、有的放矢地制定
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该书考虑生产技术因素在指标变动中发挥的作用,创新性地提出了生产分解分析(PDA)概念,并构建了一系列PDA模型,为从技术层面、结构层面、经济发展等层面系统性评估与解析能源与
碳排放量、能源与
碳排放绩效变动的根源提供了有力工具。
随着“双碳”目标的平稳有序推进,能源与环境绩效的提升将成为地方、行业及企业推进“双碳”行动的重要着力点。《能源与环境绩效测度理论及方法》一书以服务“双碳”行动为落脚点,丰富和发展了能源与环境绩效测度理论与方法,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呈现出全面、具体、科学和实用的价值属性。
(作者:陈诗一 系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