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为影响因素中,向大气排放 CO2的长期累积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2014 年 4 月在德国柏林通过并发布的 IPCC 第五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 2014:减缓气候变化》,强调“尽管已经采取了很多减缓措施,全球人为温室 气体排放仍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2010 年达到 490(±45)亿吨 CO2当量。2000 年~2010 年是排放绝对增幅最大的 10 年,年均温室气体排放增速从 1970 年的 1.3%增长到了 2000 年 2.2%。1970 年~2010 年的人为 CO2累积排放约占总历史 累积排放量(1750 年~2010 年)的一半”。 从 1870 年起累积的人为 CO2总排放量见图 1-1。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2017 年 10 月 30 日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大气中的 CO2浓度于 2016 年以惊人的速度急 速上升至 80 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过去 70 年中,这种大气突变现象前所未有。 公报指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在人类活动与强劲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共同作用 下,2016 年全球 CO2浓度达到了百万分之 403.30,高于 2015 年的百万分之 400.00。 目前的 CO2浓度为工业化前水平的 145%。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水平在大气中 的迅速增加,有可能引发气候系统发生空前的变化,导致严重的生态和经济失调 问题。 10 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
碳减排,这对于缓解气候 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网站显示,如果不采取行动,与 2000 年相比, 到 2030 年 6 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会增加 25%至 90%。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减排行动。 《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升幅控制在较工业化前水平的 2℃之 内,并努力限制在 1.5℃之内。这是第一个使“全球 2℃温升目标”具备法律效力的 国际条约。 根据 IPCC 第五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测算在很可能(90%)实现 2℃温控目 标情景下的成本最优排放路径要求:到 2030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在 300~ 500 亿吨 CO2当量的水平(相当于 2010 年水平的 60%~100%);到本世纪中叶, 全球温室气体需减少至 2010 年水平的 40%~70%;到本世纪末减至近零。 2018 年 10 月 8 日,IPCC 发布的《IPCC 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中认为: 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经增加了 1℃,全球升温 1.5℃最快有可能在 2030 年达到,与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2℃相比,限制在 1.5℃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 显的益处。控温 1.5℃目标的最佳路径既需要到 2030 年全球二氧化
碳排放量需要 比 2010 年的水平下降约 45%,还需要到 2050 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
这对能源 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温升控制在 1.5℃之内,到 2050 年,煤炭在全球电 力供应中的比例需要降至接近为零,全球电力供应的 70%~85%需要来自可再生 能源,2050 年时工业二氧化碳排放要比 2010 年低 75%~90%。相比起 2℃目标, 实现 1.5℃目标所需的能源投资要高出 12%,2050 年在低碳能源技术和能效上的 年度投资将比 2015 年多出 5 倍。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