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
碳排放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第二大
碳源,而耕地系统固
碳减排是调控土地利用
碳排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大力支持下,我国耕地系统固
碳减排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加了耕地系统固碳减排潜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减少农业生产环境代价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区因地制宜,开展了多项有益探索,如东北平原黑土地保护与修复、种养结合与生态循环农业;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重视节水、耕地免耕—深松轮耕;长江中下游平原推动种植业提质增效、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措施,增加了耕地系统的固碳能力,同时减少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产生的碳排放,为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相协同提供了现实参考。
其次,耕地保护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持续助力耕地系统固碳减排。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新形势下耕地系统的应有之义。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通过确保耕地数量稳固耕地资源的固碳能力。据测算,如果按18亿亩耕地固碳平均容量1.2吨/立方米计算,秸秆综合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相当于固碳306亿吨。高标准基本农田提升耕地质量,粮豆轮作套作等保护性耕作模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扭转农户掠夺式经营模式,保证粮食产能的同时减少耕地利用碳排放。
再次,农业技术进步拉动耕地
绿色低碳利用模式。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涵盖种植业固碳减排、农村可再生资源替代、秸秆还田固碳等重点领域,具备稳产保供和减排固碳双重效益,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发展格局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农业科技贡献率约为35%。如稻田甲烷减排技术主要通过旱耕湿整、控水栽培等措施抑制稻田甲烷产生,降低耕地系统碳排放;保护性耕作固碳技术通过利用秸秆地表覆盖、药剂拌种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固碳能力。
最后,
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显化了低碳化耕作的经济价值。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的关键抓手。2019年生态环境部提出“鼓励和支持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国家农业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农业碳减排项目
方法学的研究,
碳交易试点省份相继将农业纳入交易的行业中,湖北省
试点碳市场支持农业碳减排项目通过抵消机制进入市场交易,实际用于
履约抵消的农业碳减排量约为107万吨。因此,农业全面纳入碳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当前的试点探索可为显化农户低碳化耕作的价值提供借鉴。
作者:邓祥征,岳天祥,陈明星,匡文慧,赵哲,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辽宁大学。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