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推动多种监测手段融合
此次生态环境部还在文件中指出,在区域层面,探索大尺度区域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在全国层面,探索通过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变化情况和土地覆盖(植被)类型与分布,支撑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
多位受访者对记者表示,当前全球甲烷排放都在从因子计算法向以远程红外测量仪、无人机航扫、遥感卫星等为代表的实测法发展。
“核算和监测确实是不容易的。核算的标准、边界、指标以及处理数据的方式,都是重要的因素,但很多实地监测很难达到效果。”庞广廉坦言,“几种监测方式均不可偏废,可以在一些主要的地区,比如东北、陕西、新疆、四川几个主要的油气生产区内建立监测设施,以获取更加可靠的数据。”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大气部温室气体室主任毛慧琴指出,可以通过高精度的卫星遥感反演、结合“自下而上”的排放清单进行排放量反演。但甲烷排放遥感监测、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监测外,还要做好监管、评价、考核等工作。
张建宇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系统目前主要是针对PM2.5、二氧化硫等传统污染物,监测标准和技术手段也都不是把它作为温室气体或污染物来监测,这是我们目前广泛应用中存在的弱点,甲烷监测还有较长的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的路要走。目前符合新的管理思想的能力,都主要植根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内部,且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上升到行政管理的具体实施层面,这是我们亟需加强的工作。”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