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二五”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到“十三五”重点培育
绿色低碳等五大产业,节能环保正变得“星光熠熠。不可否认,节能环保是驱动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在过去三年里,全方位的环保行动计划让行业趋之若鹜,从幕后到台前,中国官方在最短时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诚意。
2016年,“十三五”规划发轫,毫无疑问,节能环保技术将推动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革命亦将推动
节能减排有效改善。尽管还会遇到困难,但改变已然开始。 能源结构生变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2016)》中指出,从宏观和历史来看,中国经济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其对低碳发展的直接影响在于能源消耗和
碳排放的增速明显下降。
能源消耗增速下降情况在电力生产和消费上表现明显。
报告认为,2000年至2014年的14年间,全国发电量年均增加近3000亿千瓦时。2015年,发电量仅增加277亿千瓦时,不及以往年均增量的十分之一,势头明显减退。受到用电量增速下滑和
清洁能源发电量增加双重影响,全国煤炭消费发生了巨大转折。2000年至2013的13年间,全国煤炭消费量年均增加2.18亿吨,年均增长8.8%。2013年煤炭消费量达到峰值,总量超过42.2亿吨。2014年则出现了首次下滑,总量减少1.23亿吨,降幅为2.9%。2015年以来,煤炭消费量继续下滑,降幅达3.7%。
目前来看,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很有可能在2013年已达峰值,未来煤炭消费难以明显高出2013年的水平。在经济新常态下,未来五年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调,从而使能源需求总量增速降低。
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的电力需求增速将大幅下降,“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用电增速8%甚至10%以上的阶段已一去不复返了。从2014年和2015年前十个月的用电数据来看,未来电力需求增长将持续走低,“十三五”期间年均电力需求增长,将可能维持在1%至2%。在电力装机方面,该研究指出,现有煤电容量已经严重过剩,未来5年已经不需要再上马任何煤电项目,火力发电平均小时数将被进一步压缩,有些火电可能面临提前退役。
这意味着,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
少用13亿吨标煤的底气
在巴黎大会召开前,中国在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一个更大的节能举措是,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中国希望缓解从煤炭、钢铁到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
从国家实现的节能量来看,2016年和今年之前的十年时间里,大约节约能源13亿吨标准煤以上,换句话说,在支撑经济正常增长的发展情况下,国家通过节能,能源少用了13亿吨,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这些节能措施,有可能雾霾会来得更早一些。事实上,经过测算,节约1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接近30亿吨。
节能无退路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全社会的节能意识重视程度有所降低,有些企业甚至认为,生存都很困难,还要节能吗?
从国内来看,2014年,国家能源局研究拟订了《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行动计划(2013—2020)》。中央领导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6次
会议上,在听取国家能源局关于能源安全战略的汇报后,明确提出我国能源安全发展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
可能化石能源消费要在更早达到峰值,从泛节能路线来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里,节能是最经济最主要的途径,对于中国来说,节能的贡献大约在80%以上,也就是说国对外承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目标要完成,80%是依靠节能的。从政府到企业,不节能是不行的。
不节能不行,那么,节能又从哪里实行?
未来节能实行双控,我们实行能源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蒋靖浩介绍,下一步的节能工作重点,相关部门有系统考虑,现在正在研究制定三个文件,大体是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双控行动的工作方案。研究制定文件过程中,相关部门在考量“十三五”的节能路径,其中包括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管理提升。
据介绍,在涉及的一些新挑战中,有关技术进步方面,下一步要抓的概括为两个70%,技术层面第一个是70%煤炭的使用,中国的能源以煤为主,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国煤炭50%用于发电,还有20%的煤炭用于工业使用,再加上民用散煤,这三个加起来涵盖了70%煤炭使用。
目前,国家的电机系统消费的电力是60%以上,照明系统是13%左右,两个加起来也是70%以上,所以“十三五”的重点工程围绕节电,减煤、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利用,70%的煤里面,燃煤锅炉减排技术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2015年余热工程,测算的数据是3亿—4亿吨,以此推测,未来可能很重要的一个依托就是技术进步。所以说,未来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技术的进步是节能的原动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