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对于国际气候谈判日益重要。发展权的权衡已成为制约京都议定书效力的关键因素,但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国家排放目录只核算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的排放,忽视了国家之间的联系,这可能导致对全球、地区和国家排放趋势和减排政策的错误分析。
近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裴建锁、王春华应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公布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1997~2009),测算了各行业出口总的隐含碳,并将出口隐含碳的变动分解为三种因素:总量、效率和结构。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研究结果显示,出口结构的调整降低了CO2排放,而效率提升的作用则不太显著,出口总量的增长是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因素。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同期,赵忠秀与上海海事大学讲师闫云凤也采用WIOD数据库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及部门碳排放数据,建立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和消费碳排放核算目录,并据此分析了全球消费碳排放及国际贸易中的转移碳排放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全球消费碳排放为28850百万吨,其中国际贸易所隐含碳排放占到全球消费碳排放的20%,而这些贸易隐含碳主要是从中国和BRIIAT(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等其他重要国家组)生产和出口,由北美和欧元区消费引起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美等发达地区1个人的消费碳排放相当于中国4个人的碳排放或BRIIAT6个人的碳排放。如果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地区间碳强度的差距将缩小。据易碳家了解到,中国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国家消费引起的。
全面了解消费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气候政策的设计,减少国家利益和全球减排效率的冲突,同时减少全球减排失败的风险。应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碳排放责任,真正促进全球性的减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