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较快,“稳增长”被再次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于“稳增长”的方式,如果不注意,又会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回到依靠投资和拼出口的老路上去。这种“增长”必须是确保经济运行质量下的稳定增长,而非盲目增长,更不意味着对一些能短期内刺激GDP泡沫的行业放松限制。“稳增长”,无疑应当抛弃那种头痛医头式的被动应对,而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处理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三者关系。过去一段时间,“三驾马车”均体现出经济增速回落的趋势,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些目标已逐渐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忍受转型改革的阵痛,更多地关注收入分配、创新和资源环境等经济增长的长期问题。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创新为“稳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当前,我国正处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上,科技竞争成为大国角力的最高主战场,科技创新也成为各国争夺经济发展主动权、抢占产业振兴制高点的核心关键。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在这些事关国家经济兴衰的大国博弈中,企业已成为各国产业主导权争夺的不二主力。以中国武钢集团为例,“十一五”期间,武钢自筹资金482.8亿元,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三硅钢、三冷轧等一大批工程,投资强度相当于武钢自1958年投产以来至2004年所有投资的总和,使武钢的主体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不过,在面临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我国科技发展既也面对严峻挑战。多年来,中国主要的科技创新资源一直在向高校、科研院所等非市场化的主体倾斜集中,虽然自1985年以来,中国已出台三次科技体制改革的大举措,不断推动科技与产业接轨,但直到现在,科技创新资源分配失衡、创新保护不足、研发与市场脱节等创新体制与创新环境问题,还是中国企业以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障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投入过多,成本过高,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经济体制障碍没有得到消除,在于改革的力度不够。”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言指出。
而以德国为例,德国制造业活力依旧的秘诀首先就在于它长盛不衰的创新力。在德国,企业是应用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约占全国的70%。大约80%的大企业都拥有专门研究机构,研发投入占到当年销售额的6%至10%。中小企业一般没有独立研究所,而是通过加入行业协会或委托大学和各类研究所展开技术攻关。为了确保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德国政府接连出台激励措施,如“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计划”“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促进计划”等,其中既有直接的资金支持,也有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人口仅900万的北欧小国瑞典,依靠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也长期居于世界研发强国行列。如今,在瑞典,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科技研发与创新的重要主体。据统计,瑞典全国约7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吸纳了60%的雇员和65%的社会净投资额,创造了55%的国民经济总增值额。这样的成绩与瑞典政府的扶持不无关系。2010年,瑞典研发投入约1200亿瑞典克朗,占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6%。正如瑞典工业大臣安娜 略夫所言,要保证国家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可忽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可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根本,是真正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企业才知道市场需要哪些技术,并围绕这些需求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创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落实层面还是受到各种制约。一位央企负责人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还没有感受到“主体地位”,事事都要审批,处处都是“婆婆”,一个科研项目跑十几个部委司局是家常便饭,通过政府部门的立项和审批甚至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数年时间。在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对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周期要求严苛的情况下,两者不同步很难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此外,外界更关注的是,改革方案将如何真正落实对企业创新的扶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8日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会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会议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要围绕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要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创新服务能力,强化协同创新,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结构布局,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统筹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创新正确导向。要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才创新创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落实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稳增长”绕不开收入分配改革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目前对于稳增长的方式,如果不注意,又会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回到依靠投资和拼出口的老路上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以撬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内需,无疑是实现“稳增长”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用增消费来稳增长,除了有上述的必要性以外,还有巨大的可行性。因为增消费的根本办法就是增加广大消费者的有效收入。中低收入群体是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但是目前收入绝对水平和相对比例都很低。因此,只要让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能够快速提高至公平合理的比例和水平,中国的消费总量将提升很快,内需也将获得极大的提升,从而可以改变目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格局,稳增长也不再是什么问题。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分配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居民。要想增加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有效收入,自然是政府减税。这样一来,在初次分配中广大劳动者的分配比例上升,二来由于消费税、增值税率的下降,等于间接有效地提升了消费者的收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领域逐步呈现出国民财富愈益向着政府集中的态势,政府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逐年攀升,而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却持续下降。如近些年在政府财政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的同时,居民收入占G D P的比例却由1985年时的56 .18%下降至2007年的50%左右,2010年则下滑至43%,从而导致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居民劳动报酬率持续下降。公开的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50%~60%,比如美国为65%,日本是60%,英国高达71%。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不过,将经济增长从外需和投资拉动转到内需驱动上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方早已形成共识:扩大内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扩大内需,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譬如家电下乡、建材下乡等政策和措施,虽然短时间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政策和举措还无法真正地让国内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最重要“马车”。特别是当家电下乡等政策到期后,这些需求得到暂时满足后,没有新的动力和消费点扛起内需的增长大旗。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来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较慢,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养老、医疗和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他们不敢将手中的钱投入到消费之中。而目前财富分配的“二八”现象明显,且大量消费活跃在海外市场。因此,在不断健全社保体系和公共服务的同时,如何通过推动制度改革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启动居民消费,保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摆在执政者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从2004年以来,有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的消息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但每次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最新的消息是,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在下半年出台。其中,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按照知情人士的说法,调整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政府减税、资方让利、劳动者所得提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不仅需要减税,更需要“缩差”,也就是在进一步加大政府减税力度的同时,尽快缩小各群体与各阶层之间业已较大的收入差距。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国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0年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而高收入人群通常都是凭借手中的权力非法获取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王小鲁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居民住户的“隐性收入”至少有9.3万亿元,其中不包括在经济普查中的5.4万亿元为“灰色收入”。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令人遗憾的是,据报道,尽管调整初次分配格局已被确定为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但是“由于初次分配涉及问题复杂,所以在一定时期内,调整初次分配只会以小步渐进的方案逐步推进”。像这样遵循小步渐进的方案推进初次分配改革,显然不利于当前居民与居民之间业已较大的收入差距尽快得到缩小。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有关方面所表示的“初次分配涉及问题复杂”,显然意指通过一定程度降低相关群体与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社会收入差距,会遭到有关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与反对。但是问题在于,如果包括收入分配在内各领域的改革,因为可能遭到相关利益集团的阻扰与反对,便以“小步渐进的方案逐步推进”,显然不利于各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利于各领域存在的痼疾得以尽快革除。这时最需要的是耐心、智慧和勇气,切忌将此作为怠于改革的借口。包括收入分配在内各领域改革唯有勇于攻坚克难,像卫生部部长陈竺所说的“勇趟深水区”,以巨大的勇气与魄力破除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消除改革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才可能尽快取得应有实效,满足公众的殷切期待,进一步促进各领域的公平公正与和谐。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