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固然给我国经济以巨大的拉动力,但随之带来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压力越来越大,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全球工业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的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使得水资源短缺,干旱、洪涝频发,土地沙漠化难以有效抑制,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山地灾害加剧等。一方面,气候变暖客观要求各国限制二氧化
碳排放;另外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各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计划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客观评估和定量分析对外贸易的利弊得失,可为有关部门制订正确的外贸政策、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外贸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将讨论对外贸易对我国CO₂排放的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关于国际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Manfred Lenzen(2002)分析了澳大利亚最终消费中的一次能源和温室气体含量,贸易中隐含的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揭示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间接能源消耗;Machado G., Schaeffer R., Worrell E. (2001)研究了巴西的国际贸易对其能源消耗和CO₂排放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95年巴西出口的非能源产品中的能源和碳含量要明显大于进口中的含量,巴西每单位产值出口商品平均要比进口商品多消耗 40%的能源和56%的碳。Mongelli I(2006)通过分析印度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商品贸易结构,计算进出口商品中的能源和碳含量,构建贸易污染指数,结果表明,在1993年至1994年间,印度出口的所有商品中的能源和碳含量小于相应的进口商品,是一个能源和碳的净进口国。Mukhopadhyay and Chakraborty(2005)实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20世纪90年代印度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气体排放产生的影响,并由此来讨论环境贸易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在直接研究国际贸易和二氧化碳的关系上,Wyckoff和Roop(1994)对OECD国家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制成品中隐含碳占到其排放量的13%左右。Machado et a.l(2001)分析了巴西在1970-1992年的对外贸易中的碳含量,结果表明发达国家把碳含量非常高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碳含量产业进行了外包;Ahmed和Wyckoff(2003)也证实了这个观点,这和污染产业的转移是一致的。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碳含量的研究也与上述研究相类似。Peters等(2007)运用结构分析法研究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并特别研究了我国的CO₂排放量,结果发现总量呈迅速上升趋势。刘强等(2008)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我国出口贸易中46种重点产品的碳排放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这些产品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比例非常高,碳排放主要集中于部分产品上。齐晔等(2008)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结果发现1997-2002年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14%,2002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06年已达29.28%。部分研究者对我国贸易对象出口的碳含量进行了分析,Shui和Harriss(2006)计算得出我国CO₂排放量中的7%-14%是由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造成的。闫云凤和杨来科等(2009)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计算了1997-2007年中美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美贸易使得美国的CO₂排放量减少了2%-4%,我国增加了14%-20%,全球增加了2%-4%。出口转移了国外的碳含量,使得本国的碳排放增加。胡涛、吴玉萍和沈晓悦(2007)认为,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价值量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其原因是,我国出口产品(包括货物与服务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大,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小,目前我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的单位出口产品污染强度均比发达国家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本文通过分析外贸商品在本国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定量分析进出口贸易商品内含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而分析外贸商品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揭示通过贸易结构的调整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
二、理论分析
理论上,对外开放影响碳排放的一般途径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差异
出口产品在国内生产,由于各部门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各不一样,在保持出口总价值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降低出口产品中高碳排放产品的比例,增加低碳排放产品的比例,自然就可降低国内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出口产品的结构将会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通过改变出口产品、进口产品的结构减少国内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这无疑提高了对外贸易的质量,这将对提高整体经济增长的质量和
节能减排起到促进作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来看,高耗能和高碳排放的商品占主导地位。高耗能和高碳排放的产品是指与黑色、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煤炭采选、非金属矿物制成品等行业对应的产品。比如“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成品业”、“非金属矿物制成品”、“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是耗能最高、碳含量最多的几个行业。我国高碳排放产品在总出口的比重趋于下降,这样的国际贸易结构有利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2.技术进步
一般国家通过研发投入发展低碳技术,降低工业活动的碳排放强度。但是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进行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最佳途径就是直接引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从国外购买低碳技术或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等可以快速降低本国碳排放强度和排放规模。我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平均每年都花费一百多亿美元用于技术和设备引进。其中能源、石化、冶金、采掘、电力等引进了非常多的技术和外资,可以推知我国从国外购买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有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改善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
3.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模式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二战后表现为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国,生产全球化体现为跨国企业把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在全球分布,中间产品的贸易更是超过最终产品的贸易,这是同一最终产品的不同工序的全球性生产与协作,即原来集中在一国或一地的最终产品的生产按照比较优势等分散到不同的国家进行生产,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的某一工序或零部件生产,并最终集中到某个国家组装成最终产品。这种生产和贸易方式就是垂直专业化。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处于国际分工高端的国家往往位于全球价值链的高价值环节,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国家往往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价值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加工环节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和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上,多数被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控制,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国内价值链有待进一步延伸。这样的国际分工结构对我国碳排放降低是不利的。一方面我国加工贸易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组装环节,该环节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附加值偏低;另一方面加工组装环节往往比创新、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市场营销、品牌维护等消费更多的能源和更多的碳排放。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我国在目前的国际分工模式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利于碳排放的降低。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归纳以来,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外资对我国碳排放的降低可能会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而垂直专业化程度对我国碳排放可能会起到负面的不利影响。我国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对碳排放总体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只能通过经验研究来检验。
三、我国对外贸易的碳排放
1.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因此大部分的测算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得来。本文采用ORNL提出的方法对行业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量进行计算:
燃煤的碳释放量=耗煤量×0.982×0.73257 (1)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式中:0.982为有效氧化分数;0.73257为每吨标准煤的含碳率。
燃油的碳释放量=标准煤当量×0.982×0.73257×0.813 (2)
燃气的碳释放量一标准煤当量×0.982×0.73257×0.561 (3)
式中:0.813为在获得相同热能的情况下,石油释放CO₂是煤释放CO₂的倍数;0.561为在获得相同热能的情况下,天然气释放CO₂是煤释放CO₂的倍数。
以上结果得到各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各行业工业产值的比值就是行业碳排放强度,与每个行业占行业生产总值的比例相乘,就可以得到各行业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尽管理论上较为完备,但在应用上述方法计算我国出口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作了如下处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本文数据中,工业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能源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出口数据来源于国研网我国工业统计数据库。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工业行业划分为35类,而海关贸易数据库难以对出口类别进行与此相对应的统计,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提供了2003年以后的出口交货值,另外《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是2007年,因此,本研究的起止年限为2003-2007年。
2.计算结果和分析
根据上文的计算公式和各年鉴提供的数据,本研究首先计算了我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如表 l所示。
从表l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前,我国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还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除2004年略有上升外,2007年的碳强度仅为2003年的55%。这也与我国在2003年以后逐步限制高耗能和高排放的行业发展政策相一致。在工业各行业中,黑色金属压延业、非金属矿产品制造业、煤炭采选业、其它采选业、化学原料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压延制造业的碳排放强度都大于1,这些行业都属于资源性产品的开采和压延等,电子通讯、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和服装等行业具有较小的碳强度。而从发展趋势看,由于技术改进,资源性产品的碳强度下降的也非常快,煤炭采选业从2003年的1.67吨/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0.47吨/万元,采掘业整体从2003年的1.24吨/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0.51吨/万元,远远大于整体的下降幅度。而机电产品、纺织服装整体下降幅度较小,由于这两大类产品本身碳强度较低,而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下降弹性小,对我国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具有非常大的挑战。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分析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以从各行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来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3年到2007年,占出口比例较高的分别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的比例最高,这5年均值为34.92%,如果再加上普通和准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和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等机电类产品,这5年均值为54.5%,纺织服装业占为12.02%,我国出口的两大类合计占到66.52%。从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0,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结合我国的拉拉资源禀赋,在传统的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保持比较高的优势情况下,我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垂直分工,从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加工组装以后再出口,我国在技术密集型的机电类产品上发展迅速,占出口的比例从2003年的49.85%上升到57.77%,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从2003年的31.78%上升到36.12%,保持了非常高的上升趋势。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禀赋的不断提升,我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在机电类产品的出口商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由于国内需求的上升,资源性产品采掘业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是随着国内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重工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也开始上升,黑色金属压延业出口比例从2003年的1.24%增加到2007年的3.31%,我国钢铁的出口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根据上文对各行业碳排放强度和占整体出口的比例综合分析,本研究计算了各部门出口商品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从表3可以看出,化学原料、非金属矿制品、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和纺织所占比例最高,2003年到2007年,四个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到总体工业排放的均值比例为50.99%,其中化学原料所占比例一直为15%多,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这与其占出口的比例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相一致。而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变化趋势最明显,结合前面的数据分析,黑色金属压延业的碳排放强度虽然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由于其出口规模从2003年33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18亿元,耗费能源从2003年的24357.9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7年的47413.34万吨标准煤,因此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从17523万吨增加到34110万吨,占工业整体的碳排放比例发表为7.89%和20.86%。机电类产品虽然碳排放强度变化不大,也由于出口规模的剧增,二氧化碳排放的规模和所占比例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它行业虽然所占比例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由于整体出口规模在增长,所以排放二氧化碳的总量也在增加中。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根据工业行业的能源使用、工业产值和出口情况,分析贸易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
从规模上看,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碳排放的整体规模还处于大幅上升的趋势。虽然碳排放强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由于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出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处于并且还将处于上升的趋势。
从结构上看,由于资源密集型的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出口规模上升过快,再加上其碳排放强度较高,资源性产品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占比例非常高。在我国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机电类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由于碳排放强度较低,因而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小。其它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占比例处于下降趋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向
低碳经济转型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提升本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应该利用后发优势,制定发展
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及早有序地推进本国经济向低碳转型。研究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对于我国产品应对征收碳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和的低碳之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对外贸易应该不断降低资源类产品的出口比例,增加机电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低碳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涛、吴玉萍,(2007)“减少我国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环境保护》第8期。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2]刘强、庄幸、姜克隽,(2008)“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
[3]齐晔、李惠民、徐明,(2008)“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18期。
[4]钱龙,(2009)“金融危机的新变化与中国应对之策,”《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6期。
[5]Ahmad Wyckof A., (2003)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 15. OECD Publishing, Pans.
[6]Kakali Mukhopadhyay, Debesh Chakraborty, (2005)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rade in India,"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Volume 19.
[7]Machado G., Schaeffer R., Worrell E., (2001)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 an Input output Approach," Ecological Economics 39: 409-424.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8]Manfred Lenzen, (2000) "A Generalised Input-output Multiplier Calculus for Australia,"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
[9]Mongelli,Tassielli G., Notarnicola B., (2006) "Global Wanning Agreement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ergy/ Carbon Embodiments: an Input Output Approach to the Italian Case," Energy Policy 34 (1) : 88-100.
[10]Peters G. P. and E. G. Hertwich, (2006) "Pollution Embodied in Trade: The Norwegian Cas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6 (4): 379-387.
[11]Shui B. and R. C. Harriss, (2006) "The Role of E CO₂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 Energy Policy 34 (18): 4063-4068.
[12]Wyckoff A. W. and J. M. Roop, (1994) "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in Imports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Energy Policy 22 (3): 187-194.
【作者简介】王海鹏: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30072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