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京举办“面向
碳中和的低碳城市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课题五《新型低碳城市
碳中和技术路径与多层级应用示范》年度总结会,该课题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会议聚集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财达证券、
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的
专家学者。与会人员围绕构建差异化低碳城市碳中和建设路径,形成典型低碳城市建设指南等议题,聚焦碳中和技术路径遴选方法、关键技术适用性、应用示范及实施方案等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
据调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其
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0%左右,因此,城市的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巴黎协定》中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至关重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推进,亟需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推动低碳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创新。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课题的开展,旨在助力城市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多方面实现
绿色转型,为全球城市的低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评审专家们对课题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针对课题研究提出了中肯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陈洪波院长表示,低碳城市课题研究应聚焦“新型低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注重概念界定、理论框架搭建、行业特性分析、城市类型分类标准制定、碳排放影响因素剖析和减排潜力评估,以及区域差异和经济发展平衡的考量,构建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研究体系。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王清勤教授表示,低碳城市课题研究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与技术适用性原则。需科学设定实现路径、指标及目标,并明确其依据。示范城市应确定适用范围与对象,以确保成果具备可推广性与可复制性。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宋玲玲主任强调,低碳城市课题研究应确保示范项目的示范性和可落地性,使示范城市成果具有代表性。根据可落地性适当调整研究目标,并充分论证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可靠性。
财达证券董事总经理、绿色低碳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姚辑表示,“双碳”目标战略意义重大且已进入目标实现的关键阶段,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有利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更有利于促成强大内需,助力城市新型能源体系、绿色低碳产业等快速发展。低碳技术已经成为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驱动力。
姚辑还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碳中和技术发展以及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绿色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可通过扩大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低碳转型公司债券等绿色融资工具为低碳技术创新、示范应用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