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由清华大学
碳中和研究院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承办的第29期
碳中和学术沙龙“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顺利举办。
会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尹志聪教授主持。
尹志聪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孙巧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屈侠副研究员作主题报告。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张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黄刚、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雅特聘教授赵传峰、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丁瑞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汤秋鸿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研究所车慧正研究员、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王鑫教授等
专家受邀作点评并参与讨论。
尹志聪教授围绕“中国东部冬季极端冷暖转换和春季超级沙尘暴的驱动机制”作主题报告,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性冬春季极端天气事件背后的驱动机制及其影响。他表示,随全球变暖关键大气环流异常,近年来“暖北极-冷欧亚”的次季节反转异常显著。这一位相反转现象促使中国东部气温在前冬、后冬的极端冷暖端转换,并影响沙源地的气候条件、产生气候累积效应,从而加强了春季沙尘暴的发生。
孙巧红教授做“全球不同地区极端降水的变化、归因和预估研究”主题报告,分享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变化情况,并运用气候检测归因方法量化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进而预估未来极端降水趋势。她强调,1950年以来,全球尺度、欧洲、北美洲、亚洲和部分区域极端降水强度增强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0年、5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重现期显著缩短。未来,高强度极端降水将频繁发生,并呈现明显的年际波动和区域差异。
屈侠副研究员作“CO2移除下的气候变化”主题报告。为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目标,开展CO2移除意义重大。报告介绍了CO2移除下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全球及区域尺度气候现象的响应以及研究中的难点问题。报告进一步指出,CO2移除过程中全球气候将在温度、降水、海平面方面呈现明显迟滞性,而区域气候响应则呈现出多样化。由于受到实现巴黎气候目标情景的多样性、气候预估工具的差异性、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等因素影响,CO2移除情景下的气候预估结果仍具一定不确定性。
随后,与会专家针对报告主要内容展开点评讨论。专家充分肯定三个主题报告分别从气候系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减少CO2可行路径等方面为大家了解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相关领域提供新视角。此外,专家们围绕气候系统内部变化、气候预测、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贡献、碳移除效应及
CCUS技术、沙尘暴驱动机制、空气-气候交互作用、空气气候协同治理路径、协同健康效益等议题及定量模型、多学科交叉实验、AI技术应用模型分析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随后,与会专家针对报告主要内容展开点评讨论。专家充分肯定三个主题报告分别从气候系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减少CO2可行路径等方面为大家了解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相关领域提供新视角。此外,专家们围绕气候系统内部变化、气候预测、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贡献、碳移除效应及CCUS技术、沙尘暴驱动机制、空气-气候交互作用、空气气候协同治理路径、协同健康效益等议题及定量模型、多学科交叉实验、AI技术应用模型分析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现场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2300余人线上观看直播。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