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2023全球可持续发展
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深圳前海举办。
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经管学院、理工学院、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挪威雨林基金会、《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澳大利亚ESG未来基金会共同举办。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联盟副主席ErikSolheim,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2021年蓝色星球奖得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副主席MohanMunasinghe、香港科技大学腾讯工程教授、IEEETMC前主编张黔教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联合负责人RomieGoedicke等全球顶级
专家学者、政商界精英共聚一堂,汇聚全球智慧与经验,共论如何走好低碳转型之路,助力产业升级,展望可持续发展未来。
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在论坛上表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重要趋势。前海将以推动引领产业创新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以加快颠覆性技术创新产业化为突破路径,以集聚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为关键支撑,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朱世平提出,当前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使得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合作与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大学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社会服务的生力军,更应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原创的实践经常在做从0到1的创新,这也要求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理论构建上也能跟上中国实践的节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提了要求也给了我们学理阐释的新空间。中国在过去40多年同时实现了两个“可持续”,一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二是可持续的社会稳定。当下中国也正实现着第三个“可持续”,即可持续的制度支撑。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曹建农指出,数字孪生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技术,为“
碳中和”这一命题做出极大贡献,例如能够发现排放源的隐性关联,准确预测
碳排放热点,智能决策和模拟
碳减排战略。他认为去碳化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是单个个体的问题,展望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路径,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
现场,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吴海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新智慧储能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俊华先后发布《企业
碳计量与金融应用手册》和《2023中国100家海外上市公司碳排名分析报告》,小米科技、网易、碧桂园、中升控股、周大福、恒生银行、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农业银行、万科企业位列前十。该报告研究发现,资本市场中的优质公司一般具有较高披露水平。国际资本市场对企业ESG的投资愈加重视,根据GSIA 2020全球可持续投资评估报告,2020年ESG因子整合策略对应的资产管理规模已增长至25.2万亿美元。在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和碳排放计量的要求还不明确,缺乏统一标准。报告呼吁企业积极地完成自身减排目标,展现出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同时,监管部门应尽快发布
碳披露准则、建立中国本土化的ESG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黄建伟教授,经管学院执行院长、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博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新智慧储能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俊华教授作为嘉宾主持,与专家学者围绕“可持续金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低碳经济与能源技术”“人工智能助力可持续发展”三大专题及“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欧洲的生物多样性金融”平行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