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8日下午,“
碳中和背景下中国 2035 和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研究
平台”组织了以
碳中和背景下交通部门减排战略与路径研究为主题的线上学术沙龙。
本次沙龙邀请了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徐洪磊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杰分别作主旨报告。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清华气候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能源基金会总裁邹骥、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徐华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朱跃中、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任刘莉、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彭传圣、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张贤、中国船级社科技信息处副处长甘少炜等
专家进行了点评。沙龙由清华气候院研究部主任杨秀主持,80余位
专家学者参加。
徐洪磊分析了中国交通在实现低碳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测算了公路,水运,民航及铁路的
碳排放情况,提出了减排创新技术和减排行动,包括低碳装备、运输结构调整、低碳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和科技支撑等。
郭杰简要介绍了现阶段典型国家、典型城市实施交通近零碳排放的政策和最佳实践
案例,分析了我国
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的现状,提出交通
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政策和未来发展路径。
徐华清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科学研判形势、科学设置目标;二是围绕“1+N”政策体系中的“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开展研究和诠释。
朱跃中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交通行业碳达峰的挑战、难点和重点,建议做中长期预测时从运输结构,数字经济新技术发展,材料技术突破的变化中把握大势。
刘莉在提高能效、发展客运城市轨道和城际轨道交通、发展车辆技术以及考核指标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彭传圣结合国际经验和新的发展形势就未来交通预测、融合发展、港口和船舶的连接、水运排放、
清洁能源燃料几个问题提出分析意见。
张贤提出了对交通部门碳达峰碳中和的几点考虑:一是如何科学确定碳排放路径和目标,精准施策的依据和方法;二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未来碳锁定和技术锁定的重要性;三是交通部门在消费侧如何统筹考虑和其他部门的协同。
甘少炜结合船舶的载运量、功率需求等分析了电动化的局限性,认为清洁燃料才是实现减排唯一的路径,建议从全生命周期视角考虑燃料排放、产业协同及国家能源安全。
邹骥围绕交通领域政策目标的综合考虑、需求情景的判断、中国的交通资源优势、关键燃料能源、技术体系的针对性五个方面提出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方向的要求。
最后,何建坤从项目总体出发,为交通部门支撑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他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先进深度脱碳能力,适应需求能源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打造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建成交通强国。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