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2060
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低碳城市创新发展
论坛在
北京召开,来自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代表参会,通过报告成果分享、经验交流和研讨等方式讨论低碳发展创新实践研究成果及相关经验,助力城市支撑中国二氧化
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且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的对外承诺。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和愿景,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在《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中国强化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进一步明确了中国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更有力度的行动目标。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认为在当下讨论低碳城市的发展正当其时:“世界自然基金会欢迎并高度赞赏中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的力度,中国再次有力展现了对于多边主义和《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然而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较,中国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要求更加紧迫。而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对于践行国家气候承诺,达成雄心目标尤为重要。
从全球范围看,城市面积占地球陆地的3%,贡献了70%左右的GDP,消耗了65%以上的能源,并产生了70%的碳排放。持续的快速城市化也正在增加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城市已成为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舞台。
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中国加速。“十三五”期间,中国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的区域,对中国GDP贡献率约为77.8%,对碳排放的贡献率为71.7%,到2030年这两项比例预计将进一步分别提高到90%和83% ,因此城市也是推动实现2030达峰目标的重要单元。
与此同时,国家的低碳转型也离不开城市的行动。城市的工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等活动是中国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城市层面的达峰将是实现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的重要基础。目前在我国人口最多的100个城市中,45个设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及相应的基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另外还有22个城市已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然而中国城市实现碳中和仍面临问题和挑战。与会
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欧美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而中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排放达峰期、城市快速发展时期,需统筹考虑控制碳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从城市层面考虑,中国城市的碳强度明显高于欧美城市,与日韩两国的特大城市相比,中国的四个直辖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城市高得多,排放总量和单位GDP排放约为同时期日本的5倍。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能源项目转型主任王伟康提出,中国的城市应从碳中和的目标中看到发展机遇:“中国低碳城市的创新发展应充分借鉴国际城市先进经验,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与碳排放增长脱钩。挖掘城市深度减排和实现零碳增长的潜力,探索零碳发展的创新路径,是实现城市达峰和碳中和的基础和关键,这也将深远影响未来生活在城镇的数十亿人口的日常生活。”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长期关注城市的低碳创新发展,通过支持重量研究报告、搭建WWF1.5℃城市交流
平台、打造中国城市达峰
试点以及推动中国城市参与全球低碳城市评选,积极推动中国城市探索面向2060碳中和的可持续治理之道。
论坛设置城市
绿色低碳发展圆桌讨论环节,来自镇江市生态环境局、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与WWF紧密合作的伙伴,共同探讨区域中心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挑战,以及如何借鉴运用国际经验。北京中气京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有关专家也参与了讨论。
未来WWF将继续发挥网络与专家资源优势,聚焦全国和地方能源转型,为决策者提出合理建议,支撑地方政府主体角色,推动城市、省份区域及全国层面的绿色复苏;与此同时强化绿色复苏意识宣传,传播中国典型城市绿色复苏及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经验。
本次论坛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协办。来自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和关注低碳发展的城市及企业代表参与了此次论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