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智库联盟应发挥“平台效果”
低碳智库联盟应发挥“平台效果”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治理进入第三波发展,气候变化明显、极端恐怖主义建国、资源竞争恶化、全球发展失衡、全球治理赤字、文明冲突加剧等全球性问题积重难返、厚积而发的全面性国际公共管理危机,这些全球性问题更多地超出了以往意识形态斗争、区域地缘政治等范畴。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采取了不断收缩的战略姿态。欧洲的战略地位在不断下降,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等成为重要政治力量,世界出现“全球治理赤字”。由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需要进一步统筹,地区性大国与全球性大国的双重身份需要履行,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需要结合,中国凭借“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举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旗帜,成为新时期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引导者。
巢清尘提出,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过去的30年间发布了五次科学评估报告,这些报告都直接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气候协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第六次科学评估的主体内容框架已经确定,更加突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选择,更加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关注近期行动与长期效果、重视温室气体排放与关键气候风险的联系,更加重视
案例研究所带来的经验。中国智库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提高中国参与IPCC第六评估的话语权和贡献度,体现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并在国际合作中展现中国的努力。国家级智库、地方或行业等各类智库应该加强合作,形成有分量的中国智库声音,为国家、地方决策提供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原上海市政府参事赵国通认为,IPCC作为联合国依靠的最大气候变化智库,与时俱进推出评估报告对各国都有很好的决策参考价值,中国的“气候变化智库”群体已经初具规模,也做了有益贡献,今后很有必要加强交流沟通,互通有无,紧跟变化多端的国际形势,及时提供分析报告供领导部门和社会经济界调整政策策略参考。低碳智库联盟就有“1+1>2”的“平台效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提出,要关注实践层面由“去碳化”趋势所带来的挑战与契机,并对智库联盟建设路径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与探讨,进而谋求从根本上提升中国智库的科研权威性及其全球话语权。在全球理论话语权建设中,中国应把握“去碳化”时代的契机与挑战,通过跨界智库联盟建设来积极应对欧美在“去碳化”科学-政策-决策整合领域中日渐涌现的竞争态势,提升中国学界的国际影响力和制度性权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