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协办的2012第二届世界青年低碳论坛在北京召开。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本届论坛以“青年行动 共谱生态之曲”为主题,来自中国、奥地利、印度、美国、韩国等国家的30多名青年代表共聚一堂,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各国青年代表们分别来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NGO等不同单位组织,所在领域涵盖区域经济、金融、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
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奥地利籍博士生周游提出了能源革命的个人化,提倡从自下而上的能源革命的新视角实现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生、首批英国爱丁堡大学碳金融硕士陈波针对未来30年中国可能达到的碳排放峰值,提出中国应以城镇化为框架的包含着非技术创新的技术创新,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应对未来环境问题的战略思路。来自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分析师的马丽认为在“十二五”更高的减排目标下,下一阶段要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低碳发展积极性,需要更好的激励机制和更好的利益内化机制。来自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的教师郭兆晖介绍了对贵州威宁县的实际调查研究,并分享了威宁县为我国探索出一条在建设生态文明基础上发展扶贫事业的发展经验。来自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的印度籍教师Binod Singh基于亚洲是“世界重灾区”的现状,指出中印两国应当发挥好带头作用,以建立地方气候基金和权力下放为发展战略,通过多方合作、技术金融支持和长远规划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韩国籍学生李承姬从韩国建设“绿色大国”和“绿色强国”的实践出发,指出中国在发展林业碳汇交易和建设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方法学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前CYCAN官员、参加过德班会议的NGO组织代表徐铭拥从自身经历出发指出当前中国NGO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麦肯锡“城市中国”研究院、哈佛大学Ash中心研究员李晓鹏通过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对比,指出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真正的原因是经济与人口的空间失序,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建设田园城市和紧凑城市的解决思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美国籍教师Peter Kelly以独立研究者的身份,指出环境变化问题最根本的是能源技术问题,而不是政治或外交问题。通过对现实的考察,他指出在处理环境问题过程中,大国总是比小国更占有优势地位这一事实,希望美国国会能够抓住机会,在处理环境问题上做一个好榜样。
“世界青年低碳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发起,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共同主办的低碳经济、生态文明领域世界性青年会议,是联合国“世界环境大学”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世界青年低碳论坛”这一品牌,举行一年一度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优秀的青年成为未来的政策引导者、企业家、科研工作者等奠定坚实的基础。“2011第一届世界青年低碳论坛”于2011年11月24日举行,以“世界青年行动,助力德班会议”为主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