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能源战略高峰论坛

文章来源:未知碳交易网2012-07-30 10:53

新型能源战略是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核心领域,“十二五”期间,其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日前举办的以“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第十四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论坛,围绕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与绿色发电、可替代能源的发展、石油行业的安全环保等问题展开研讨,为新型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思路。“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5%,工业节能量超过6.5亿吨标准煤,以年均6.98%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工业增加值年均11.57%的增长。工业节能减排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了贡献。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工业是能源消耗的主体,在我国,尤以发电、钢铁、运输、石油化工等行业能耗最为突出。我国消耗了全球46%的钢铁、16%的能源、52%的水泥,但仅创造了全球8%左右的GDP。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忽略资源环境成本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亟待转变。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根据库兹涅兹提出的“倒U型”曲线,当一个国家处于农业社会时,人均GDP很低,虽然穷,但很干净;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过程加快推进,人均GDP达到8000~15000美元时,富了,但也脏了;当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时,基础设施基本完成,重化工业慢慢减少,服务业增加,逐渐变得既富有又干净。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推进的力度将直接影响能耗峰值的大小,其中技术创新将发挥巨大作用。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徐匡迪在中国能源战略论坛开幕式上指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工业能耗,加强以信息化为主的技术创新,积极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同时提倡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促进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第一步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难发现,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国家最终都选择了石油和天然气作为能源消费的主体,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19世纪下半叶,英国达到工业化高峰,其能源弹性约为1.1,以蒸汽机为主的工业革命消耗了大量的煤炭资源。1910~1920年,美国工业化高峰时期,其能源弹性只有0.9,这时候煤多数用来发电,蒸汽机逐渐被内燃机取代,电力成为重要能源。同时期的德国由于电气化设计的超前,其能源弹性达到0.8以下。法国是利用原子能最多的国家,其能源弹性系数最低时仅为0.4左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在巨大的资源能源需求和严峻的环境压力面前,我国只能从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中寻找出路。徐匡迪指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降低能耗,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第一步。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徐匡迪以火电行业为例说明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效。“文革”之前,我国火电行业都是亚临界热电机组,热效率只有38%,最好的煤炭单耗约为320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开始实施超临界发电技术,热效率提高到41%,煤炭单耗降到300克;本世纪初以来,我国新建的火电项目大多采用了超超临界技术,热效率达到45%,一度电的理论煤耗只有276克。超超临界技术对火电行业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