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军看来,最严重的问题是环境保护部和人民银行发布的企业黑名单是不公开的。环保部的黑名单仅发给银行系统,这样社会的监督都无从做起。加之银行环境金融风险评估能力不足,缺乏专业人员和社会中介力量。企业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不足,信息对接和及时交换等方面存在障碍。
“大量重污染的企业现在还能大量得到银行的贷款,这些其实是不符合国家政策的。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多方努力才获取到的。”马军说。
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银行在执行
绿色信贷等相关政策时还是更多地从银行的商业利益考虑,对一些界限不清、短期难以暴露问题的企业和个人仍然给予信贷支持。截至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对某省钢铁行业贷款户由207户降到20户,贷款余额由100亿元降到68亿元。而另外一家商业银行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措施,迅速占领了中国工商银行退出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此省钢铁贷款2001年~2006年间从150亿元增至62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省钢铁行业的发展,平均年增长达36%。
对此,杨姝影也认为,只有更多的将企业的环境信息真实地进行社会公开,积极推动第三方评级机构介入,这样评价结果才会更有针对性。
企业“黑名单”何时晒在阳光下?这是马军的一个最大愿望。在马军看来,目前最大的难度还在于信息公开,只有信息公开,才能让公众由被动变主动,更多地参与到污染治理中来。
“污染地图汇集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的记录,在外界被称为‘黑名单’,就是这样一个记录也使超过1200家企业对其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改。从这点可以看出,如果这个名单充分发布,实际上对于治理污染应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