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余条企业环境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从资金链条管控污染企业
近年来,环境保护部不断加强与各个部门的信用信息交流与共享,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财政部、发改委、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环境信息交流合作机制。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三同时”验收信息以及强制性清洁生产信息在内的5万余条企业环境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一些商业银行将环境信用信息作为信贷审批、贷后监管的重要依据,从源头切断了一大批污染企业的资金链条。
2005年10月10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废物进口审批工作与海关电子口岸正式联网运行。据统计,联网以来,环保部门每天有约1500条许可证数据相关信息实时传输至口岸中心,有效杜绝了不法分子伪造进口废物许可证的事件发生,保证了企业及时报关。
2007年6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并提出对50多种“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取消出口退税的建议,被财政部、税务总局采纳,致使这些产品在2008年的出口量下降了40%。商务部在2008年4月发布的禁止加工贸易名录中,采纳了环境保护部提交的全部“双高”产品名录,并首次明确将“双高”产品名录作为控制商品出口的依据。2010年6月,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中,将10种尚未取消出口退税的“双高”产品纳入《取消出口退税商品清单》,取消出口退税。
特别是近年来,在
绿色信贷政策的推动下,各地方环保部门积极开展了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广东等20多个省市的环保部门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例如:广东省下发了《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河北省制定了《工业企业环境守法信用等级
平台实施方案》;江苏省环保厅与省银监局、省信用办联合下发文件,提出建立江苏省环保信用信息共享
平台,实现了信贷政策与环保政策的有效对接。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姝影介绍说,环境信用体系的建立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环境守法意识,促进企业改进自身的环境行为。
一方面,对“环保失信”企业,环保部门要采取约束性的环境管理措施,银行业、金融机构可考虑严格贷款条件,保险机构可考虑适度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迫使企业树立“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对“环保诚信”企业,相关部门和协会可以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评先创优、金融支持、资质等级评定、安排和拨付有关财政补贴专项资金中优先考虑,激励企业强化市场诚信意识。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